【明報專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昨日發出通知,要求各新聞機構對旗下分社和部門「集中檢查清理違規問題」,禁止分社跨行業、跨領域採訪報道,禁止新聞記者和分社未經本單位同意私自開展批評報道。總局同時點名批評《南方日報》等全國8家報章的部分記者涉嫌敲詐等行徑。消息一出,網絡輿論隨之嘩然,禁止記者批評即禁止他們履行天職。但也有學者指出,規定出發點是為了減少記者用負面新聞敲詐勒索政府和企業,至於正常的批評監督報道,空間本來就很小了。
下令傳媒遏私人批評渠道
新華網報道引述通報指,各新聞媒體要把好報道審核關,禁止分社和新聞記者私自設立網站、網站地方頻道、專版專刊、內參等刊發批評報道;把好經營活動關,禁止記者站和採編人員開辦廣告、發行、公關等各類公司,禁止記者站和記者從事廣告、發行、贊助等經營活動,禁向分社和編採人員下達廣告及發行等經營任務。
報道引述總局未具名負責人指,各級部門要加大力度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要廣泛發動基層單位和民眾參與監督。有新聞敲詐、有償新聞、有償不聞(收錢不報道負面新聞)的傳媒,情况嚴重的一律吊銷出版許可證;靠採訪牟取不當利益的記者,一律吊銷其新聞記者證;涉嫌犯罪者必須追究刑責;涉事負責人須追究黨紀和政治行政紀律責任。
嚴重者可釘牌 8報被點名
同日,總局點名公布8家媒體的新聞敲詐案件,包括《河南青年報》、《西南商報》、《南方日報》、《茂名晚報》、《山西市場導報》、《忻州日報》、《健康導報》、《河南工人日報》。
雖然昨日官方的主調是打擊新聞敲詐,但「禁止刊發批評報道」還是惹來不少批評。有網友反問:「那記者還有啥用?」作家李承鵬在新浪微博上表示:「批評就是批評,如果批評都需要領導恩准,那就不叫批評,叫撒嬌。下命令的這個組織也該改名為『國家撒嬌測試中心』。 」
學者﹕監督空間本來就很小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副教授展江表示,大部分外界解讀都稱此舉是限制批評,甚至說「新聞已死」,但他認為,相信此決定是幾重因素的合力,當中也包括打擊腐敗和敲詐勒索。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張志安對本報說,中國傳媒很多監督報道的權利沒有獲得保障,在這個層面上,中國傳媒是不自由的,但同時,中國基層記者靠負面新聞敲詐勒索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行為屢禁不止,而在這一方面,中國媒體又「太自由」。他又指出,這規定對批評監督報道的空間影響不大,因為這個空間本來就很小了。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