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界東北發展區(下稱發展區)前期工程撥款,經財務委員會第5次審議,由於示威者衝擊立法會,議案押後至本周五再議。當日衝擊場面之暴烈,使人觸目驚心。這件事,若把目光移離立法會內議員「拉布」、立法會外的衝突場面,檢視事態本源,可以從雜亂紛紜之中,使事態回歸本來面目,有利於找到最大公約數,解決紛爭,新界東北發展區得以順利推展。
發展東北溯本尋源
有助了解事態本質
香港需要開拓更多土地,以解決住屋、社區建設與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土地,這是擺在政府和每一個市民面前的問題。新界東北發展區面積300多公頃,按規劃可提供約6萬個住宅單位,其中六成是公屋/居屋單位,預計可以容納17.5萬新增人口;另外,政府估計可以提供約3.7萬個就業機會。新界東北發展區是繼回歸前東涌之後,特區政府首個新市鎮規劃,可顯著地紓緩土地匱乏。閒置土地即使開發,會因為零散而效果不彰,勉強使用,還可能因為配套不足而引發其他問題;新市鎮發展,可用土地龐大而集中,對解決問題效用顯著。
發展新市鎮,涉及地域廣闊,必然會有一些居民、商戶或從事耕作人士受影響,過去港英政府年代,主要按既有法例規定處理,屬於官地的收回、私人土地和農地則按價收購;不過,這些年隨着社會變化,除了物質賠償,還要求政府顧及受影響人士的特別需要,例如保留耕作生活等。今次新界東北發展區,平情而論,政府並未漠視受影響人士的需要。
例如,無法原址保留的安老院,政府會覓地在附近興建多層安老院舍大樓,分階段安置受影響的長者;發展區內受影響耕地約28公頃,政府規劃區內保留的農地遠超此數,務農人士復耕問題不大;新發展區內受影響居民約1000戶,據知,他們的居所不少搭建在官地上的僭建物,按法例規定只可得到有限保障,不過,政府現在的思路是在合情合理、符合公衆利益及公帑運用得宜的前提下,極可能會給予他們優惠處理;另外,一些商戶如醬園等,政府也會覓地安置和適當賠償,相信對商戶不會構成太大影響。
上述4個較顯著問題,檢視總體情况,政府都在處理,而且政策框架已經浮現,或許未有最終定案,但是在輿論、特別是立法會監察下,看不到政府會虧待受影響人士、甚或置諸不理的可能;因此,既有開拓土地發展的必要性,只要受影響人士獲妥善安置,則他們配合政府的規劃,對自己、對整體社會都是最佳抉擇。受影響人士應該提出合情合理訴求,與政府商討,使事態妥善安排和解決。「不遷不拆」實際上就是不發展新界東北發展區,放在香港需要處理的問題檢視,這個訴求不切實際。
議會議事失效
須有機制應對
再把目光移回立法會內外。去周五以暴烈手段衝擊立法會的團體人士,大多數未受發展區的影響,他們以其他藉口和理由介入此事,例如有人針對特首梁振英、發展局長陳茂波;有人對土地使用發展有不同意見,認為應該先發展「棕地」;有人認為政策向發展商傾斜,質疑存在利益輸送;更有人將事態與本港政制掛鈎,認為此乃議會不公義的結果,等等。這類藉口和理由,已經偏離了環繞發展區事態的本質。以本港的畸形政治體制和氛圍,新界東北發展區這類議題,有大量空間上綱上線,不過,這種做法若佔奪了理性討論空間,看不到有任何好處。以政制而言,若一日未達至議會民主,難道香港就什麼都不做,等政制民主化再說?只要稍有理智的人,對此都不會認同。
立法會內,少數議員在財委會就審議前期工程撥款「拉布」,他們不斷提動議,藉此阻撓表決,現行會議常規未能制止這類做法,不過,議員提出的動議對發展區種種事態,看不到有任何積極意義,因為現在只是審議前期工程撥款,日後政府就發展區的工程,例如平整地盤、建設馬路等公共設施,仍然要向財委會申請撥款,屆時若政府虧待受影響人士,議員可以發難,為民請命。除非「拉布」議員根本抗拒發展新界東北,要拖垮撥款議案,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至於財委會主席吳亮星主持會議,強行「剪布」,把議案交付表決,是否恰當,衆說紛紜。本周五,財委會第6次審議撥款議案,屆時立法會內外會是怎樣的景况,拭目以待。
立法會成為少數議員的表演平台,是不爭事實,現在立法會並無機制處理「拉布」,整體社會為此付出代價。目前無機制「剪布」,若持續不變,就算實施立法會議席全面普選,這種局面也不會改變,屆時由於立法會議員組合更零散,出現少數議員此起彼伏「拉布」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立法會有效、有序走下去?還是持續失效、失序?這是全體立法會議員需要回答的問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