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6月4日的家庭慘劇,觸動了香港人。身為社工的我們,不禁問我們遺漏了什麼?
為什麼不能及早找出這個家庭,是哪裏出了問題?
從報章引述,這個家庭應該曾被不同社會支援系統接觸,但卻沒有被發現。這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是否我們的敏感度不足,還是我們的支持網絡仍然有很大的隙縫?報章也報道這位媽媽好像有一些異樣的行為。如果鄰舍之間懂得如何關懷處理,而又有渠道可以找到幫手,事情或許可以改寫。
這些所謂隱蔽的家庭,事實上很多已經存在於我們現有的系統中。我們要探究為什麼現有的系統未能識別這些家庭。是否識別方式出現了問題?是缺乏了持續性,還是太單一層面的識別方式?縱使找到有危機的對象,我們的系統又可否有足夠承托力去支援同工持續跟進這些家庭。這些家庭很多時因不同原因而未能第一時間願意接受服務,這就有賴同事堅持接觸才會有成果。現有的服務空間是否讓我們可以安心去持續接觸這些家庭?另外對那些特別難接觸的家庭,我們又應採取什麼態度?如果家庭暴力是零容忍,我們對特別難接觸的家庭就更應加強支援和提供更早的介入措施,否則這些家庭很快就會隱沒在我們的系統內。在追求數字的同時,我們的社會又是否願意承擔這個高成本的工作?
我們想如果當這個家庭在搬入新居時有人探訪,又或者鄰居知道如何向人求助而不是採取一個避之則吉的態度,結果可能已經不同。我們應該重新確認社區工作的重要性。我們不應單單視它為一種手法,反而應在政策上確定它在社區內的角色和位置。就像我們從前的鄰舍層面的工作,每一社區也有一隊社區工作隊推動鄰舍間的互助。當居民間建立了他們之間的關係,縱然有問題,也可採取更快和恰當的幫助,而社區工作也沒有什麼標籤,更容易讓有困難的家庭接受。
現時社會對前線同事無論在質和量的要求都愈來愈高,但另一方面卻強調資源控制。在追求數量和成本效益時,我們是否要停下來想想何謂有質有量的服務?
在過去數天,我們與勞工及福利局及社會福利署展開了一些探討並獲得他們積極回應。我們有以下6項建議給予政府及有關的機構:
1. 現時社會福利署已經在7個地區上成立了家庭支援網絡隊,以協助有需要的弱勢家庭。我們建議地區上的團體可以即時與他們聯繫並在地區上展開協作服務,以盡早識別有困難的家庭及推動鄰里間的互助;
2. 加強地區上的日間育嬰服務和幼兒服務,以解決家庭的即時需要,以免因照顧小朋友而產生更多的家庭壓力;這些服務需更具備彈性,以配合現今家庭的需要。而這些服務也須與地區上的社褔機構聯結,在面對高危家庭時可獲得即時的專業支援。
3. 利用關愛基金等資源於弱勢社區成立外展社區工作隊,以協助新遷入家庭的適應,推動居民間聯繫和支援,並與地區相關組織反映居民需要,解決地區上的困難。這些地點可以包括舊社區以至新落成的公屋;目的是盡早找出高危家庭以提供支援;
4. 與各區精神健康社區中心合作,為地區上不同層面的同事提供訓練,以加強他們能夠識別有需要的人士,並提供即時幫助和轉介。這些訓練應以能夠經常接觸居民的同事為主,例如房屋署和綜援辦事處的同工、屋邨護衛員,以至圖書館管理員等;
5. 推動各系統間的聯繫和合作,例如綜援辦事處、醫院精神科和地區上的服務機構,以便對低動機求助的家庭加強支援;
6. 最後,我們的社會是時候推動提倡已久的家庭友善政策。
這些都是我們很初步建議,能否推行,實有賴各方的努力和意見。每當想到這些困難家庭和小朋友每日生活在惶恐與痛苦中,我們的工作實在刻不容緩。盼望與社會不同人士為這些家庭作最大的努力和支援。每人要多走一步!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