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工業家斥千萬回港設製衣廠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16日 21:35
2014年06月16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生產成本高企令香港工業於1980年代開始北移後一蹶不振,一班本地新生代工業家決心帶領本地工業走出死胡同,有專門為大品牌生產成衣的企業最近投資逾千萬,於荃灣建立逾8萬方呎的新生代製衣工廠,聘請過百名香港工業時代及內地新移民車衣女工及10多名年輕設計師,又引入數碼衣物印刷技術,令生產速度能較內地廠房快逾倍。有珠寶生產商及有色金屬供應商亦分別於本港設立新廠房,冀推動「產業回歸」。


新生代工業家推動產業回歸

在1970年代的黃金歲月,製造業產值一度佔本地生產總值逾三成,但比率自80年代起下跌,至2012年已跌至1.6%。昔日的製衣業、珠寶業等,早已北遷享受生低成本生產優勢。40多歲的成衣生產商興迅實業董事總經理、青年工業家協會祕書長張益麟說,內地工資水平8年間上升5倍,令在內地設廠的港商要思索出路。


興迅的出路並非遷移到內地西北部或其他東南亞國家,而是斥資千萬元於香港設立工廠。張表示,香港每年出產大批設計系畢業生,但受環境所限創業無門,另本港亦有大批曾於內地任職成衣工廠的新移民及退休車衣女工,遂決定成立一間既能幫助設計師,又能提供製衣業工作機會的新式工廠。


助年輕設計師生產 只收回成本

這工廠以協助推動成衣產業發展為本,首先為本地年輕設計師提供創業平台及工作空間,又協助將其設計轉化成實物再售予大品牌,收入扣除成本全數歸設計師所有,資金可用作創業。張舉例說,曾有設計師設計出過百萬產值的便服系列,收入達5萬元。張又透過社企聘請逾百名車衣工人,新移民及本地退休工人各佔一半。


興迅更花600多萬元與以色列科技公司研發兩台數碼打印機,令香港廠房能在3日內生產萬件便服,較內地廠房所需的7日快逾倍(見另稿)。


62歲的陳惠貞20多歲便投身本地製衣業,專造高級時裝。70年代月入高達7000港元,她坦言自80年代工業北移後收入持續下跌,但自己的興趣在於製衣,故從未轉行,僅轉為「改衫」。她對能重返工廠工作感振奮,但要學習如何縫製便服。


工廠預計8月開幕,張益麟坦言投資大,具一定風險,但希望以新方式協助香港重新構建成本製造產業,「我在香港土生土長,當然希望盡力幫助香港」。


珠寶商為「情意結」回流設廠

製衣業之外亦有其他本地工業重返香港設廠。有色金屬供應商利記集團行政總裁兼青年工業家協會副會長陳婉珊表示,數年前響應政府發展六大產業呼籲,於大埔工業村內的寫字樓開設金屬檢測及認證中心,並設有研發及生產特製金屬的生產線。雖然六大產業已不復存在,但陳認為本港具工程技術人才,而且港人較易管理,工作效率高,認為香港在推動高端生產及檢測等方面具一定優勢。


不過並非每個行業都具條件在港發展,萬雅珠寶董事總經理兼青年工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冼雅恩嘆言,本港早已沒有工廠生產珠寶,但他不忍心見到香港珠寶生產業完全消失,決定於香港重設生產工場,聘請10多名師傅,專注生產高端珠寶。他說香港其實缺乏珠寶生產的競爭力,從未聽聞有行家打算回流,重設工廠只是他的「情意結」。


明報記者 曾安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