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經常搭過海巴士經過土瓜灣道,看見土瓜灣道一帶的唐樓、地舖和內街,似乎還保留着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氣息。
對非土瓜灣街坊來說,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當中,似乎沒有一件事迫使你到土瓜灣去完成。
大概因為沙中線未出現之前,這裏是九龍少有沒有地鐵直達的區域。
沒有天橋與街道連接的地鐵站或商場,居民「上街」為的就是行街買餸食飯等生活所需。
近年因為沙中線工程,馬頭圍道兩旁都給圍板圍起來,還有上月「出土」的宋朝古井,連數百年前的土瓜灣也給翻出來。
當年土瓜灣曾是皇帝「着草」的中途站,現在也成了城市交通的中轉站。
這個外貌老舊的區域,原來也是不少人居住的中途站。
街坊說,土瓜灣由兩條大路馬頭圍道和土瓜灣道劃分,分「上路」和「下路」,「『上路』較企理,『下路』一帶較混雜」。土瓜灣就是近九龍城的「十三街」一帶和馬頭圍道旁的一些在1950、60年代由公務員建屋合作社建成的「政府樓」,這邊是「上路」。今期介紹的是「下路」接近紅磡一端,即「環字街」、榮光街、銀漢街、啟明街及庇利街一帶。
土瓜是沙葛?
上星期跟了去聖雅閣福群會土瓜灣「土家」故事館的土瓜灣歷史導賞團,帶着一班土瓜灣街坊與我們逛了一圈的資深導賞員是波叔吳力波,他9歲起在土瓜灣住了幾10年,十足十土瓜灣地膽。
「咩係『歷史』呢?」波叔在出發前問各位團員。
「過咗去嘅嘢囉。」大家思前想後一輪,有位街坊說。
「係。歷史就係過咗去嘅事,但過咗去嘅事不一定全部都重要。當然,跟我們自身有關自然係緊要啦。這裏曾經有的華樂戲院、昌興雞鴨,跟我們有關自然會覺得重要啦,但這些跟我們生活有關的『微歷史』較少人談論。」波叔鼓勵各位街坊團友,大家最好邊行邊講,人人都講出他們的微歷史,便可集合出過去豐富一下這個社區的面貌。
「土瓜灣的『土瓜』究竟是什麼呢?」波叔又考大家。「番薯!」、「薯仔!」大家搶答。「番薯都有人叫土瓜,但似乎太普通,度度都有又不至於用來作地名。所以有人說土瓜其實是沙葛。」
工廠與大山
波叔說,土瓜灣以前是工業區,幾乎任何類型的工廠都可以在這裏找到﹕「最大型的鶴園街發電廠、青洲英坭廠,英坭廠燒煤,沙塵滾滾。還有牛皮廠和羽毛廠,牛皮廠曬牛皮,非常之臭。羽毛廠則收集雞毛、鵝毛製成羽絨褸的羽絨。」還有汽水廠、玻璃廠和各式各樣的寄居在唐樓的山寨廠。「所以除了工人,當年的土瓜灣街坊都付出了肺部的健康。」他解釋,土瓜灣和大角嘴都是最早期的工業發源地,原因是「殖民地政府將土瓜灣的山剷平、填海,發展成工業區,那便不用跟其他地區的原居民買地」。是的,大半世紀以前,九龍東原是一大片的村落,移山填海是最「乾手淨腳」的開發土地方法。
「現在浙江街一帶原是一座大山,都給夷平了。現在只剩下『新山道』這條街名記錄了曾有一山的存在。」他說。
鴻福街的鬆糕、豆品、雜貨
二三十個街坊在鴻福街的土家故事館出發。鴻福街、銀漢街及榮光街一帶有不少食品工場和小店。土家故事館坐落的鴻福街,四周都有趣的小店——其實土家的前身是家禽檔口「昌興雞鴨」。近大路的有招牌寫着「中秋月餅興華大發糕點」的傳統餅店,賣蒸發後像花的鬆糕、棋子餅、光酥餅和美味又便宜的蛋卷。土家對面有貴記荳品,從前有專賣上海包點的地舖在土瓜灣道,是區內名店,加租結業時還被傳媒大事報道。現在只保留鴻福街的豆品工場,記者湊巧吃到了剛剛「撞起」的香滑豆花。
還有樓梯檔財記百貨,招牌寫着「日常用品 針線拉鏈」,賣的貨品五花八門,難以歸類。日常如紅白藍帆布袋、洗髮水、電芯與拖鞋,瑣碎如撲克牌、喱士花邊、針線和家居修理用品,還有樟腦餅、花露水、美加淨香皂與線面的「海棠粉」,非常old school的女性恩物。一間財記養大四個仔女的老闆周太說,三十年前,這裏一帶有不少鐵皮檔和「走鬼檔」,「土瓜灣人都來買嘢,後來紅蘋果街市開了,檔口才搬了過去」。
庇利船廠,有關國共兩航起義……
波叔對土瓜灣的認識大概超越了一個老街坊應有的,他有一本資料簿,內藏退休後在網上、圖書館等地方收集回來的珍貴舊剪報與相片。他說自己特別多問題,想到便去翻資料找答案,「其實,很多資料都攤了出來,上網便可搜到。只看你有沒有好奇心」 。
「你看庇利街有幾闊,可六線行車。但她以前是一條倔頭巷。」想到一條倔頭巷無理由這樣闊,他又去尋根究柢。摷摷摷,他發現原來這裏曾經有一間庇利船廠﹙現址是「環字街」一帶﹚,1897年註冊成立,較黃埔船塢更早。1905年建成船排,而現在寬闊的庇利街,則是由當時船排旁的海溝填出來的。「船廠曾經造過多艘省港渡輪,如廣東號、廣州號等,高峰時候船廠有2500員工。你知道,北拱街的北帝廟,其實是由船廠的管工,還不是經理,扯頭纜興建,現在廟內還記着他的名字。」可見這間船廠當年規模之大,一個管工已有牙力籌錢建廟。
但當年規模龐大的庇利船廠,何解現今沒人記得、沒人提起?波叔搜查資料,發現原來船廠與1949年國共的「兩航起義」有關﹕「兩航是中國航空與中央航空,原屬國民黨資產,在港擁有飛機八十多架,還有啟德修配廠及庇利船廠等的業權。1949年,大陸政權易手,兩航總經理劉敬宜與陳卓林『起義』,率12架飛機飛返大陸。」波叔說。
維他奶有落……?!
然後波叔帶我們走到馬頭圍道上,看那條隱形的紅磡與土瓜灣分界線——大馬路的兩邊,分別有「馬頭圍道」、「土瓜灣道」兩個路牌,這裏便是土瓜灣與紅磡的分界。土瓜灣人搭紅van,在附近下車時會叫「維他奶有落」,司機便會把他們停在在馬頭圍道與漆咸道北交界的「漆馬大廈」處。「因為以前大廈牆身畫上一大樽維他奶的廣告。早幾年還有一個維他奶大招牌的,但現在沒有了」,波叔帶着2011年google街景圖,當中還有維他奶廣告牌。
行街三件事
波叔說,如果你對香港歷史有興趣,有「行街三件事」要特別留意的﹕「一係搭小巴時留意乘客落車前的叫法,例如土瓜灣的維他奶、佐敦的占飛﹙百貨﹚、銅鑼灣的大丸、觀塘的單車舖等,全都是消失了地方;二係變電站的名字,如樂富已沒有人記得她叫老虎岩,但那裏還有一個「老虎岩變電站」;三是公廁的名稱。你們有沒有到過鯉魚門三家村附近的『嶺南新村』公廁?現在已沒有這條村了。」嶺南新村,即國共內戰時,由南逃國軍和難民所建的村落,1997年前被拆村。香港的「微歷史」原來隱藏於公廁、變電站和紅van司機與乘客的口耳相傳之間……
海心廟,從前的確在海心
「以前旭日街以外就是海了。」以前的現在成了陸地,上有學校,有外面停泊着旅遊巴的「香港藥店」和朱古力店。
「土瓜灣嘅地勢好靚,你看舊時地圖,有如龍吐珠。」波叔展示出土瓜灣的舊地圖,龍口吞吐的珠,就是從前的海心石。「以前去海心石拜神,要坐船的。有簽香油的,回程免費;沒有簽香油的,要給一毫子。」財記百貨的周太說。現在海心石跟陸地相連起來﹕「填海之後,這區地運都無咁好嘞。」波叔笑說。
環字街,居住中途站
環字街保留了不少舊式路牌,因為是私家街,沒有留意,政府管不了而得以保留?
跟土瓜灣另一端的十三街相似,庇利船廠舊址後來建成了「環字街」的住宅。「環字街」包括環達街、環福街、環順街、環安街、環興街與環樂街。這裏都是沒有電梯的唐樓。不如九龍城、深水埗、大角嘴,唐樓群之中不少都插入了牙籤樓及新式的商舖、食肆等,但環字街及周圍的「私家街」卻原裝保留了二三十年前的生活氣息。「私家街即是由土地發展商時發展出來的街道,不是由政府規劃的。十三街也是私家街。這些八層舊樓,其實並不好住,有衛生問題。前座後座背向背,當時政府規定要建有後窗,發展為了保持較高建築比率,於是兩座之間留有一個約十呎乘十呎的天井位,作為後窗採光透風用。可是由於這裏屬私人管理的內街、大廈業權分散沒有立案法團,這些天井去水位,往往成了藏污納垢的垃圾井,低層居民更索性用紅毛泥封了後門和後窗,免得污物湧入。 」另外,他說這裏和十三街的車房特別多,也是因為「私家街」,「車房門前放滿車,差人也不抄牌的,除非是塞到無路行,才會叫他們讓路。」
他說,這裏的衛生環境實在差,無論是劏房戶或南亞裔人,住了一段時候,當經濟環境改善或可以上公屋,便會馬上離開這裏。以前覺得土瓜灣就是一個「人來人往」的地方,也許就因為她是不少的中轉站。
文 蔡琇莹
圖 葉家豪、蔡琇莹、吳力波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 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