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恒指昨跌58點,收報23,257點,成交金額525億元。A股未獲納入MSCI指數,中資股變動不大,上證指升2點,可見5月至今升浪並非由此推動,憧憬落空亦影響不大。德國DAX指數歷史性地突破10,000點大關創新高,而道指距17,000點亦僅一步之遙,這些大位往往會引來淡友偷襲,執筆時DAX指數就曾跌約1%。歐美股市估值不低,波動指數又低迷多時,高位出現沽壓亦很正常,但中資金融股一來估值和表現相對落後,二來下半年多數強勢,若調整可趁低吸納。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聯儲局對市場持續低波動性的狀况亦終於感到憂慮,恐慌指數(VIX)已有長達74周低於長期平均值,為2006、07年以來首見,投資者情緒相當自滿。另外,美國投資級別企業債與低風險公債間的利差也已縮小到1厘左右,利差愈低代表投資者風險胃納愈高,甚至願意承擔超過自身能接受的風險。
資金缺出路 緊抱持倉推高股債
全球主要央行相繼推出量寬,聯儲局又保證退市後仍不會加息,債價股價持續攀升。投資者並非不知估值漸高,但假如沽貨獲利,套現所得的現金又能往哪兒去?於是大家只能緊抱持倉,而各大央行新創造的流動性則繼續推高股市債市,VIX指數持續在低位徘徊。
德國DAX指數破10,000點關口後回落,難免激起見頂的感覺,但以印度SENSEX指數為例,借助大選消息,截至5月15日的5個交易日已大升7%,到16日曾單日先升1469點或6.2%,及後卻幾乎倒跌形成射擊之星,持貨者均爭相獲利離場,正常來說已見頂,或至少短期見頂吧!但指數此後卻從未低於5月16日低位,過去4個交易日均再創即市新高。在量寬政策出現轉向前,要股債持續下跌似乎是很困難的事,即使估值確實絕不便宜。
基金追貨活動近完成
至於中資股,國指由3月低位升了14.7%,而走勢最凌厲的要數內銀股,龍頭工行(1398)升了21%。宏觀來看,中國正面臨兩大下跌周期,分別是整體槓桿見頂回落,以及房地產進入跌浪,近月的回升主要是受到中央刺激力度不斷加強、環球流動性氾濫、以及估值過度低殘所致,屬大型下跌周期中的反彈浪。因此,筆者一直建議博內銀股回升,但附加一句愈升愈謹慎。
年初至今堅持看好內銀的瑞信就正面得多,指內地宏觀經濟穩定下來、內銀配股集資風險大減、平台貸違約風險降低,以及影子銀行的監管措施亦相當明確,基本面較之前改善。筆者覺得這些因素具說服力但並非重點,最緊要的是瑞信基於10大互惠基金數據,推斷市場截至4月仍低配(Underweight)內銀股多達9.5個百分點,基金經理有必要追貨。不過,5月低位至今工行升近14%,國指則只有7%,瑞信看法正確,但筆者擔心短期追貨活動亦已七七八八。
中資金融股下半年例強
工行今日除淨,過去5年中有3年在除淨後股價受壓,其後5天跌幅介乎2%至7.2%。這3年就是2011年至13年的6月份,均是中央政策處於收緊的時間,而2009及2010年中央政策偏重增長,除淨後分別升7.1%及4.5%。另外,過去5年的下半年,中資金融股指數表現4升1跌,由2009年起分別升18.4%、升7.8%、跌22.7%、升18.4%以及升19.7%,升的4年中央政策若非持續寬鬆便是先緊後鬆,而今年似乎仍是先緊後鬆的節奏,或許短期升幅已大有整固需要,但中資金融股下半年幾乎例強,可趁低吸納。
[江宗仁 還看今朝]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聯儲局對市場持續低波動性的狀况亦終於感到憂慮,恐慌指數(VIX)已有長達74周低於長期平均值,為2006、07年以來首見,投資者情緒相當自滿。另外,美國投資級別企業債與低風險公債間的利差也已縮小到1厘左右,利差愈低代表投資者風險胃納愈高,甚至願意承擔超過自身能接受的風險。
資金缺出路 緊抱持倉推高股債
全球主要央行相繼推出量寬,聯儲局又保證退市後仍不會加息,債價股價持續攀升。投資者並非不知估值漸高,但假如沽貨獲利,套現所得的現金又能往哪兒去?於是大家只能緊抱持倉,而各大央行新創造的流動性則繼續推高股市債市,VIX指數持續在低位徘徊。
德國DAX指數破10,000點關口後回落,難免激起見頂的感覺,但以印度SENSEX指數為例,借助大選消息,截至5月15日的5個交易日已大升7%,到16日曾單日先升1469點或6.2%,及後卻幾乎倒跌形成射擊之星,持貨者均爭相獲利離場,正常來說已見頂,或至少短期見頂吧!但指數此後卻從未低於5月16日低位,過去4個交易日均再創即市新高。在量寬政策出現轉向前,要股債持續下跌似乎是很困難的事,即使估值確實絕不便宜。
基金追貨活動近完成
至於中資股,國指由3月低位升了14.7%,而走勢最凌厲的要數內銀股,龍頭工行(1398)升了21%。宏觀來看,中國正面臨兩大下跌周期,分別是整體槓桿見頂回落,以及房地產進入跌浪,近月的回升主要是受到中央刺激力度不斷加強、環球流動性氾濫、以及估值過度低殘所致,屬大型下跌周期中的反彈浪。因此,筆者一直建議博內銀股回升,但附加一句愈升愈謹慎。
年初至今堅持看好內銀的瑞信就正面得多,指內地宏觀經濟穩定下來、內銀配股集資風險大減、平台貸違約風險降低,以及影子銀行的監管措施亦相當明確,基本面較之前改善。筆者覺得這些因素具說服力但並非重點,最緊要的是瑞信基於10大互惠基金數據,推斷市場截至4月仍低配(Underweight)內銀股多達9.5個百分點,基金經理有必要追貨。不過,5月低位至今工行升近14%,國指則只有7%,瑞信看法正確,但筆者擔心短期追貨活動亦已七七八八。
中資金融股下半年例強
工行今日除淨,過去5年中有3年在除淨後股價受壓,其後5天跌幅介乎2%至7.2%。這3年就是2011年至13年的6月份,均是中央政策處於收緊的時間,而2009及2010年中央政策偏重增長,除淨後分別升7.1%及4.5%。另外,過去5年的下半年,中資金融股指數表現4升1跌,由2009年起分別升18.4%、升7.8%、跌22.7%、升18.4%以及升19.7%,升的4年中央政策若非持續寬鬆便是先緊後鬆,而今年似乎仍是先緊後鬆的節奏,或許短期升幅已大有整固需要,但中資金融股下半年幾乎例強,可趁低吸納。
[江宗仁 還看今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