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朱古力民主化 與創新科技發展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11日 06:35
2014年06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某個酷熱的下午,軒尼詩道一如平常的塞車,我坐在冷氣車廂內發呆,漫無目的地看着窗外溜過的鬧市景色。收音機播着新聞,說政府委任羅范椒芬女士做科技園新一屆主席,在記者招待會上,羅太解釋她對香港搞創新科技的看法,並提出希望可以特別發展香港的生物科技。


差不多同一時間,車子剛巧停在某家食物特賣店門外。店舖似乎正在促銷某款金色包裝、頗為出名的朱古力,堆在門口以至路旁,少說也有上百盒、幾千粒該種號稱「從天神那裏掉下來凡間」的朱古力。


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此酷熱的天氣,店舖不怕朱古力溶掉的嗎?

十六世紀從新大陸帶到歐洲

於是聯想到曾經看過一個有關朱古力歷史的電視節目,講述十六世紀西班牙及葡萄牙人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後,不單掏走了南美洲的金礦銀礦,也把當地人用可可豆製成的朱古力飲料帶回歐洲。在南美洲,遠自瑪雅文明(Maya)、阿茲特克文明(Aztec )及印加文明(Inca),可可飲料已經為人所喜愛。引入歐洲之後更加風靡當時的上流社會,紳士女士們嫌可可豆有苦味,於是加糖加蜜糖,遂定下了朱古力的基本味道。


此後兩百多年,生產可可和製造朱古力飲料的技術都沒有太大的改變,要增加產量,唯有投入更多的人力(主要是從非洲抓來奴隸)。技術沒有提升,成本自然高企,朱古力也就只有繼續是小數人的享受。


十九世紀科技令朱古力漿變成固體

直到十九世紀,發生了兩方面的突破。第一,荷蘭有人發明一部新的壓榨機,更有效和更均勻地從可可豆裏面壓出原始的朱古力漿。第二,同一個人發現可以加入某些鹼性鹽,朱古力就會變成固體。這兩項突破,大大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第二項發明既方便了運輸又擴大了市場,朱古力從飲料搖身一變成為食品。從此朱古力平民化,有歷史學者稱這個轉變為「朱古力民主化」。


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朱古力的「大時代」,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牌子,例如雀巢(Nestle)、吉百利(Cadbury)、好時(Hershey)等都是當時創立下來的。而時至今日,朱古力的全球銷量已經達到每年五百億美元,等於一個小國的全年全民生產總值。


如此龐大的經濟活動、深入日常生活的食品,源自於荷蘭一名科學家的兩項發明。想到這點,我又記起羅范椒芬女士說要發展香港的生物科技,看來此說也有其道理。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法律金融]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