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山東曲阜就是這樣的地方,我們在孔子身後2500多年,活在他的學說影響下,可是想起孔子,你的腦海,很有可能就是迷迷糊糊的空白。來一趟曲阜,就能把孔子好好認識。特別是孔廟,來者不計其數,但多是走馬看花,其實孔廟的建築、孔府的歷史、孔林的悠閒,都值得細細體味。
由於萬世先師孔子,曲阜的名氣很大,過去的帝王將相常來參拜孔廟,據說乾隆就來過八次,在孔廟留下墨寶;習近平自上台後,亦於去年11月來到曲阜。在行政架構上,曲阜只是縣城,但政治意義卻是非比尋常。
我們從青島乘坐高鐵來到曲阜,離開火車站便感到跟青島不一樣的氣氛。迎接我們的酒店女職員說,曲阜的生活節奏比大城市慢多了,不會塞車,市面也鮮有大型國際名牌店。人口只有約60萬,沿途所見,真就多見樹木少見人。問她市中心哪裏有商場,答案竟然是﹕「有,市中心有兩座超市。」
來曲阜,當然不為shopping,旅遊目的只有一個,去看有關孔子的古蹟。由於多朝帝王對孔子推崇有加,曲阜的三孔,即孔廟、孔府和孔林都屬必遊之地,尤以孔廟最值得參觀。
孔廟 集金元明清民國建築於一身
孔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歷朝歷代不斷擴充修建,在過去2500多年來幾乎從不間斷,現存建築集合金元明清民國建築。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並沒有動搖它的崇高地位,這情形在中國歷史上甚為少見,它的建築也成為中國古建築的經典,更被已故著名建築史學家梁思成評為孤例。
孔廟雖然在文革時期被大肆破壞,但今天來到,氣度依舊不凡。中國建築乍看差不多,我們觀賞的其實都是相片難以捕捉的氣派與氛圍。中國建築「斤斤計較」,高一方吋,門釘多兩排,意義便差天共地。孔廟很大,總面積達327.5畝,採用了皇宮規格,左右對稱,設有九進院落,主體建築大成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即共有45間房),氣勢非凡,殿外的龍紋柱雕,刻工精細,就連紫禁城也沒有如此精美石柱。
孔府 慈禧送「長壽」坐鎮
離孔廟不遠的孔府,是孔子嫡長子孫的府邸,始建於1377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孔子四十六世孫獲封「衍聖公」,自此孔子的嫡系世襲封爵,孔府便是衍聖公府。封爵千年,最後住在孔府的是第77代孔德成,他在1948年隨蔣介石往台灣後,中國也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孔府再沒有衍聖公。
今天,孔府收歸國有,開放參觀,佈局為三堂六廳,前面辦公,後面家室。在孔德成居住過的後堂樓,還保留了當年蔣介石送來的結婚禮
物——地氈和沙發,但人去樓空,有種揮之不去的戚戚然。相比孔廟,孔府可看的東西不算多,最讓人印象深刻,倒是慈禧太后贈送的「壽」字,字形拉得瘦瘦長長,原來寓意長壽。但壽字再長,也不能逆轉天意。
孔林 家族墓園講究階級
人誰無死,不同的大概是有些人會成為歷史,世世代代獲尊崇,或者唾罵。孔子德高望重,在曲阜,連孔家墓園也是景點——孔林。姓孔的後代都能在此入土為安,它佔地3000多畝,是中國規模最大、年代最久遠、保留最完整的家族墓園。孔子在公元前479年下葬於此,我們進入園內,綠意盎然,雖然滿眼墳地,卻毫無陰森。孔林內的墳墓多逾十萬座,加上並不是人人皆有墓碑,估計至少20萬人葬於此。孔子講究階級,孔林的墓碑也有規範,據導遊解釋,例如做過官的後人,才可以在碑頭刻劃龍頭,方頭的是對國家有貢獻的,嫡系長子長孫,往往神獸列道守墓。
中國人都相信風水,雖然孔子說遠鬼神,然而來到孔林,滿園參天巨樹,滿園舒泰,即使不懂風水,大抵也略懂得它的好。孔子的子孫後人,榮華富貴,福祿不缺,風水之說,或許真是不能不信。
三孔票價(人民幣)﹕
.個別景點﹕孔廟90元、孔府60元、孔林50元
.三孔聯票﹕150元
售賣點﹕神道路北首路東(各景點售票處)
【知多啲﹕孔子因材施教夠先進】
出發看古蹟前,宜先溫故知新(「溫故知新」正是出自孔子《論語》)。孔子生於春秋時代的魯國陬邑,即今天的曲阜,73歲謝世。據導遊說,當時人均壽命只有約37歲,孔子的長壽便顯得與眾不同。孔子的核心思想為仁,認為社會該有三綱五常,所謂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每種關係有特定的禮節,社會才會和諧。但他不為魯國重用,於是周遊列國,說服別國君王行仁。
孔子今天獲尊敬為萬世先師,因為他有教無類,學生無數,二千多年前已經強調因材施教,比今天不少學校老師家長「先進」。他所信奉與推動的儒家思想,在他有生之年,其實不受重視──直到漢武帝,他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才發揚光大,在中國歷史留下舉足輕重的意義。孔子獲多朝先後追封為「文聖尼父」、「至聖文宣王」、「大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等。
【旅遊錦囊】
證件﹕回鄉證
匯率﹕100人民幣約兌123港元
交通﹕香港沒有直航曲阜航班,可飛往北京或青島,港龍票價分別約$1830及$3780起。之後轉乘高鐵,北京出發單程票約244人民幣起,需時2小時12分起;青島出發單程票約179人民幣起,需時3小時17分起
【酒店情報﹕孔府宴每道菜有典故】
孔子除推崇仁義,重倫理,其實還「識食」,講究用料,製作要精緻。《論語》記載他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不時不食」等等,比今天許多食家還醃尖。
在曲阜便有所謂的孔府菜。在新開業的曲阜香格里拉大酒店的香宮便推出孔府菜,是否即孔子喜歡的菜式呢?非也。因為孔子受歷朝帝王尊崇,孔府一直以來接待皇家諸候官員無數,舉行過大量皇家慶典和宗教慶典,在清朝時,乾隆甚至把女兒嫁予孔子後人,孔府宴客的菜,因此要講究也要貴氣,更要照顧客人的口味。
魯菜為基礎 口味偏鹹鮮
到今天發展出來的孔府菜,是以魯菜為基礎,並受宮廷菜和淮揚菜影響;更重要是,幾乎每道菜都有典故。曲阜香格里拉的孔府菜,參考文獻而製作,師傅甚至得到文物局的認證,我們點吃時,便有講解員Sunny細說背後的故事。
作為八大菜系的魯菜,對我們廣東人來說,口味偏重偏鹹鮮,講究湯的製作。孔府菜便有一道「孔府三套湯」(58人民幣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