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明報民調:57%接受拒泛民普選方案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09日 06:35
2014年06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明報》5月底主辦的政改座談會邀請各黨派議員就「特首普選方案怎樣才可接受?」對談,論壇中發表了一項由明報委託港大民研計劃所作、目的為測量市民「底線」的政改民調的結果,逾半受訪者認為,若有一人一票選特首,即使中央及港府提出的方案排拒泛民參加,他們仍會接受方案。同樣的民調《明報》將繼續委託港大進行,以量度在政改不同階段,民意所起的變化。


出席論壇的民主派議員對結果感意外,有的認為泛民要檢討,亦有人認為做這調查「要驗腦」意義不大。建制派則表示,調查結果反映民情,指市民目前渴望可以選特首,至於方案是要符合國際標準、提名程序如何,並非市民「着眼點」。


28%反對 寧原地踏步

港大民研在5月中以電話訪問1011名市民,結果發現,57%受訪者認為,若中央及特區政府最終提出的政改方案,讓一人一票選特首,但泛民主派人士被排拒參加,他們會接受方案;28%表示反對,寧願政制原地踏步(見圖)。


劉慧卿:做這調查要驗腦

劉慧卿對結果不感奇怪,但她認為「有人去做這樣一個調查,就要去驗吓個腦」。她同意議員是民意代表,但尊重民意不代表要跟隨民粹。她舉例,若現在做民調,相信不少市民也會贊成恢復死刑,或贊同可以歧視內地人,「你會否鼓勵市民做這些事情,然後說我們跟民意?」她重申,普選不是要泛民入閘,亦不應只視為做成一單「生意」,核心問題是選舉方式是否沒有不合理限制。


馮檢基倡滾動式民調觀察

馮檢基則指調查結果叫他意外,形容支持「接受排拒泛民」的比率遠比他預期為高。他認為民調結果與當時社會情况有關,建議以「滾動式」民調長期觀察民情。


馮:應「砌」出成果 曾鈺成:要顧後果

馮檢基又指出,過往民主派在公屋政策、最低工資等問題上,初時看是不會成功,但最後也是不斷「砌」出成果來,認為民主派應努力向「應該」那邊走。曾鈺成反駁說﹕「你要看今天『砌』的後果是對市民有好處,還是沒有好處?」他認為政治領袖不能盲從民意,但在「砌」的同時,也要顧及後果。


李卓人認為,民調結果反映泛民有不足之處,他們會接受市民看法。他指出,是次民調結果反映港人「很保守」,因此反問中央在特首提名門檻未必一定要「揑得咁盡」,因即使開放入閘門檻,讓市民選擇,按民情一定選出一些與不中央對抗的人,中央「根本不用驚」。


譚耀宗質疑民主派重民意「雙重標準」

譚耀宗回應劉慧卿,指民主派雖說自己重視民意,「但是去到這個位有少少雙重標準」。他認為,普選在2017年落實後仍有機會優化,認為若泛民堅持不踏出普選一步,就要向市民解釋。他認為,民調結果反映市民想有普選,不太着眼提名程序和國際標準。


黃國健同意,市民尤其是中下階層市民不太關心提名程序等問題,「我認為他們有得揀本身已是向前行一大步,就算是梁振英對唐英年,市民有得揀也會好開心」。


田北俊則指出,自由黨由2月初開始做類似民調,得出結果大致跟《明報》民調相若,支持及反對比率同是2﹕1。他認為,市民覺得350萬選民可選特首便可,民主派是否被排拒參與,在眾多考慮因素中位列「後少少」,但當然,「哪個泛民,到底是余若薇還是馮檢基,是很大分別的」。


馬嶽:應重點討論「篩選」「原地踏步」分別

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指出,是次民調結果反映市民某一段時間的看法,認為要再觀察民意走向。他認為,雖有57%受訪者表示接受「排拒泛民」方案,但這班較務實的受訪者在政治上往往較被動;相反,公提支持者的政治信念堅定,在政治上的參與度較大,行動力亦較強,對民主派構成的壓力不容忽視。最後結果仍要視乎兩邊市民如何互動。


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有57%市民接受「排拒泛民」方案,較他預期高;不過他同時指出,真普聯早前委託港大所作的民調亦顯示有六成市民支持公提。「市民可能認為公民提名是好,但又認為特首候選人得到中央接受會較好」,馬嶽認為,結果反映市民不理解選舉方法對結果有何影響。他認為,民主派在日後宣傳應主打「篩選的問題在哪?」,以及重點討論「有篩選選舉」和「政改原地踏步」之間的分別。


明報記者

◆重溫昔日《明報》政改論壇﹕specials.mingpao.com/mpforum.htm

(下周一預告﹕普選倘落空 一國兩制恐動搖?)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