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北大法學院教授饒戈平昨在政改研討會時,提出2017年提委會產生特首候選人時,應針對各參選人作「逐個陳述、逐個表決」,即由每個參選人向提委會陳述政見;提委會對參選人逐個表決,表決結果公開,讓獲得選票最多的若干名參選人成為候選人。不過,湯家驊等泛民認為饒的建議有篩選成分。
逐個陳述 最高票成候選人
饒戈平在研討會稱,「逐個陳述、逐個表決」有利保障參選特首者和提名委員的民主權利,能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民主原則,亦簡便易行,他說建議是個人看法,或許不太成熟,而他沒有提及參選人是否要獲過半數提委支持。
提出「18學者方案」的倡議人張達明質疑,只要超過一半提名委員組成聯盟,便可決定「N名」參選人成候選人,或違反《基本法》規定。饒戈平回應說,提委會的民主程序是表決,通常取得多數票者當選。
民主黨何俊仁強調,香港追求具國際價值觀的普選,並無違反基本法,認為香港普選應由港人決定、反映港人意願,不接受有一人一票選舉就等於有普選,認為這是偏頗看法。
會上建制派議員謝偉俊、梁美芬都認為2017年普選只是過渡安排而非終極,謝偉俊稱,若普選由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對公民黨余若薇,是「幾好的對決」。
北大學者﹕公提非不正當但違憲
另一北大學者陳端洪為提委會組成設定義,指提委會具廣泛代表性,要包括功能性、包容性、均衡性和代表性。他說提委會不能「無邊地大」,否則喪失機構的屬性,認為1200人的規模不算小,認為四大界別應維持平衡,指開放式、多元性的提名方式違反基本法。
面對台下多名發言者都要求公民直接提名,陳端洪指在基本法規定的廣泛代表性,沒有公民直接參與,指公民提名「並非不正當但不符合基本法」,認為若不認可基本法,談認受性「某程度上像變天」。
公民黨梁家傑質疑,2011年選委會中,教育界選民8.6萬,法律界亦有近6600選民,但選委數目僅30席;漁農界只得159名選民,卻有60席,質疑是否漁農界較重要。陳端洪沒回應,只說自己沒有具體研究選委會。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