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經緯﹕兩位國王的抉擇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08日 06:35
2014年06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西班牙國王卡洛斯退位,有人認為他在西班牙由獨裁統治和平過度至民主制扮演了關鍵角色,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為保王位不得不向現實低頭而已,不應抬舉他。歷史功過從來並非黑白二分,卡洛斯的私心也不足以抹殺其功勞。只要將他跟泰王普密蓬比對,他的眼光和功勞更顯而易見。


除了兩位國王都叫人立即想起「政變」外(卡洛斯為人津津樂道是制止1981年政變,普密蓬則默許甚至公然支持多場政變),他們其實有不少相似之處。兩人首先同樣繼承一個前途未卜的王室,繼位後對塑造王權起了關鍵作用。泰國1932年政變後改行君主立憲,泰王室大權旁落,普密蓬在兄長宮中遭槍殺後於1946年登基。西班牙王室1931年被廢除,但獨裁統治西班牙36年的佛朗哥卻挑選了王子卡洛斯當繼承人,卡洛斯1975年即位。


1970年代對兩人來說都是關鍵,也叫兩人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卡洛斯獲大權在握的軍人支持,承繼了佛朗哥的國家機器,大可以繼續打壓反對派來保住王朝。但西班牙經過內戰和佛朗哥,還可以承受更多創傷嗎?鄰國葡萄牙1974年才爆發康乃馨革命,推翻了軍人獨裁政權。卡洛斯這時面對的問題是:他應該繼續佛朗哥的獨裁,還是順應民心推動民主化?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普密蓬默許軍人鎮壓

但普密蓬1970年代卻作出完全不同的選擇,至今仍然影響泰國。1970年代長期軍人獨裁政權惹人民不滿,曼谷示威頻繁,抗議濫權貪腐,經濟不景亦加劇社會動盪,更出現右翼組織襲擊左翼學生工人的情况。學生本來以為普密蓬站在他們一邊,但其實他愈來愈向軍中強硬派靠攏。有見共產主義勢力當時蔓延多個東南亞國家,1975年寮國王室被推翻,更加劇泰王室的危機感。這促使普密蓬最終默許軍方摧毁民主,更坐視屠殺。


泰國1975年選舉雖產生文人政府,但由於是少數政府,政局不穩。軍警更在1976年10月6日衝入法政大學血腥鎮壓學生運動(官方死亡數字為46人),軍方翌日發動政變「維持國家穩定」。普密蓬可能沒有下令政變,但政變卻是以他名義進行的,他事後更讚揚軍方。類似的歷史此後還會不停上演。


對各國民主化進程素有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向筆者指出,西班牙民主化過程是由上而下、建制跟民間互動的結果。代表建制的卡洛斯跟首相蘇亞雷斯功不可沒;但同時也不能忽視的是,西班牙民間長期施壓才最終導致建制派讓步,展開民主化,這點跟台灣有點相似。


卡洛斯說服建制推民主

陳教授稱,卡洛斯即位時,民間雖然希望結束專制但渴望和平轉型。西班牙當時不乏激進勢力,左翼激進派便倡議要即時廢除舊憲法,但建制派當然反對。卡洛斯最有眼光的便是提拔蘇亞雷斯任首相。來自建制的卡洛斯獲建制派信任,而蘇亞雷斯則憑着出色的公關技巧爭取輿論支持,促反對派協商。兩人一方面安撫了建制派,另一方面又發出清晰信息,令民間相信其改革誠意。民間在1976年公投中支持政府的漸進改革,令激進派失去支持,兩人亦兌現承諾,西班牙得以展開和平轉型。


西班牙變革值香港借鏡

時至今日,西班牙的民主化過程對香港仍有參考意義。陳教授慨嘆,特區政府沒人扮演卡洛斯及蘇亞雷斯的角色,自曾蔭權開始講政改,一直無法令香港人相信他們對民主化有所承擔。他說,若建制對民間置若罔聞,未能互動協商,民間反對派便會趨於激進,民主化過程亦較痛苦。


民主化能否和平有序,建制精英的覺悟起了關鍵作用,當中卻有歷史的偶然性。卡洛斯雖然有心保住王位,但畢竟他看清時勢,做了一個有益國家的選擇。毫無疑問,西班牙內戰及佛朗哥時代留下的歷史傷痕到現在還未撫平,不少受害者還未討回公道,但至少西班牙結束了一段慘痛的歷史,和平有序達至民主化。只要看看泰國到現在仍未能走出政變循環,哪位國王值得歷史銘記,再也清楚不過。


林康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