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二十五年前,男子王維林,白衣黑褲,手執塑膠袋,堅定不移的站在一整列坦克車前。
這畫面經凝縮定格後在歷史蝕刻留影,成為了全世界為之動容的The Tank Man照片。
二十五年過去,拍攝此照片的美國攝影師Jeff Widener認為The Tank Man已成一個符號、一個勇氣和對抗精神的象徵:「不論你患病、或是討厭你的老闆,都能從這張照片中找到屬於你的意義。」
為紀念六四廿五周年,The Tank Man現已列入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藏,並聯同另外十一張由Jeff Widener所拍的天安門事件照片一同展出。
就讓我們借助Jeff Widener的照片重返二十五年前的天安門廣場,見證人類史上表現了過人勇氣及意志的重要一刻吧。
心情:害怕
美國攝影師Jeff Widener憑這張The Tank Man獲選入圍普立茲新聞獎,照片更於1999年被網站America Online選為史上十大最使人難忘的照片之一。回想當初一九八九年,在美聯社工作的他千方百計潛入北京拍攝學生們在天安門的示威請願,到埗後,受眼前所見的情景震動:「學生們造的民主女神像聳立在天安門廣場上,對面的城牆則掛上毛澤東的畫像。氣氛十分平和,示威者們唱歌跳舞,有時甚至會送禮物給士兵。」然而一時的風平浪靜不過是風暴前夕的偽象,Jeff Widener很快便意識到自己身處極大的危險之中。一天晚上,他聽見槍聲、看到示威者焚燒裝甲車、毆打士兵。忽而漫天煙火,他還好奇還有什麼人會放煙花,後來才發現是戒嚴部隊開機關槍時所生的火花。當他拍攝示威者焚燒裝甲車之際,忽而被群眾拋來的一塊石頭砸中,幸好被他放在臉前的鈦版相機所阻擋,相機登時碎裂,但也因此救他一命。「我的頭部遭受強烈撞擊而受到震盪。我感到暈眩和害怕,覺得自己離死亡很近……回到美聯社辦公室後,我的同事在哭,對我說他的一個中國朋友在廣場上被軍人殺死了。我很怕,覺得自己很膽小,但我們那時都相信軍人一定會射殺記者。」Jeff說。
時間:戒嚴隊入城 拍攝地:北京飯店\&
六月五日,因美聯社需要一張戒嚴隊伍入城的照片,Jeff唯有再度帶上他的攝影機走到北京街頭。「我踩單車到北京飯店,大堂裏都是保安,我看到一個白人男子在角落,便裝作認識他:『Joe!你去了那裏去?我在找你呢。』然後悄悄的對他說我是記者,請他帶我上他的房間。於是我們便順利上去。」後來這個男子Kirk對Jeff說他真幸運,十分鐘前曾有士兵向北京酒店大堂裏的遊客開槍。後來兩人上天台,Jeff見到一列坦克車在長安街上緩緩前進,便立即舉機拍攝,直到忽爾有一個男子走到坦克面前,那人就是王維林:「那時我就想,這人毁了我的構圖!」過了好一陣子,Jeff發現此男子並沒有被射殺,更繼續以血肉之軀阻擋坦克;但糟糕的是他換過長鏡頭後,錯誤計算了快門速度,以致他一度以為自己錯過了這個驚世的歷史時刻。直至隔天他回美聯社辦公室,收到祝賀信息,才知道自己的照片被世界各地的報紙雜誌爭相刊登——原來照片成功冲曬出來了!「直到現在,我仍不明白在這樣的快門速度下怎可拍到一張照片。這是一個神蹟。」Jeff說。
凝鏡:後知後覺
Jeff拍攝著名的The Tank Man時,因遭受輕微腦震盪,所以其實神智不大清醒,眼見王維林以肉身擋坦克時仍沒多大感覺。真正使他領會到這張自己拍的照片的意義時,是足足十年後:「一天,我見到America Online網站把我的The Tank Man選為史上十大最難忘的照片,竟然與歷史性照片如岩士唐登月的相片並列!從那時起,我才知道我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Jeff認為,The Tank Man之可以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時代符號,是因為它代表了一種抗爭精神,並且可應用到每人的生命之中。「我經常收到許多電郵和信件,比如說一個來自巴黎的男人問我可否寄一張照片給他,因為他的兒子罹癌,他希望可借助這張相為他打打氣。」他認為The Tank Man象徵着每人面對的各種生命問題:「這張照片表現了一個人為他的信念戰鬥的強大力量。所以The Tank Man已不再是一張照片,而是一種精神。」
記者六四取態:盡量中立
Jeff稱作為記者,他盡量希望保持中立的政治立場,但是「若有任何記錄採訪八九民運的記者說他對天安門事件無任何感覺,是不可能的。」他認為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共產黨國家,曾經孵化了一場追求民主和自由的革命;一尊民主女神的雕像就在毛主席的目光前豎立起來,讓他非常感動。
主角:下落不明
讓無數人震動流淚的坦克人王維林的身分及下落一直不明。「王維林」這個名字雖一直為中文媒體所用,但從未得到認證。Jeff多年來也一直感到疑惑:「二十五年了,怎可能一點關於王維林的消息和資料也沒有?他的家人和朋友為什麼沒出來發聲?還有那隊坦克的軍人、和軍人的家人朋友們?他們都到哪兒去?」
Jeff說,如果有機會認識王維林的話,會詢問他的名字及年齡,然後問他手上拿着的塑膠袋究竟裝着什麼?王維林手上的膠袋也是照片着最為觸動筆者的一部分。以血肉之軀擋坦克的人,理應是英雄一樣的巨大超然,然而他手上拿着的塑膠袋卻讓他看起來如此平凡,好像不過是一個剛踏單車到市場買菜的人,一個剛好路過長安大道卻義氣填膺的人。一種大隱隱於市的英雄才更教人動容。
「《坦克人》與照相新聞學的藝術轉變和專業」展覽
日期:即日至6月29日(星期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二樓(免費入場)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星期日,下午1時至6時(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文:吳世寧
圖: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編輯 顏澤蓉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