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恒指昨升209點,收報23,291點,成交金額673億元。中央刺激力度加碼,港股裂口高開,但很快便出現大量沽盤,屬很典型的趁好消息出貨。事實上,近期國際投行的經濟師、策略師已「推斷」出中央快將有大規模刺激行動,與09年當年摩通神奇地「研究」到要推出「四萬億」一模一樣,當大家從傳媒看到投行轉軚,理論上其客戶早已完成入市行動部署,故昨日早市沽盤又急、全日沽空又達11.3%。筆者認為現水平已反映加大救市力度,但救市的結果卻意見分歧。
市場對於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言論有不同解讀,多數將重點放在「加大定向降準力度」,部分則強調要監察地方政府對中央政策的執行情况。幾方面的看法並無衝突,定向降準說白了就是要加槓桿(除非在個別領域定向加準),美其名這是調結構,並且由「三農」擴大範圍至「中小企業」,但當風險低得多的按揭貸款亦拒絕承接,誰來以優惠條件將資金投進風險高得無法評估的三農和中小企?因此便要加強監督了。再說,人行要求確保首套房貸,但銀監卻又打對台,表明要防範房貸風險傳染個貸不得放鬆,監管機構在人前亦就政策吵到面紅耳熱,背後的政治角力就更為劇烈,市場又如何能取得共識?
大行齊轉軚 唱好放水非巧合
當然,投資毋須等待政策完全明朗,只要知道中央短期的政策方向便足夠。未知是巧合、市場看法精準還是「收到風」,中央5月份在經濟改革上的加法明顯多於減法,國指亦由9600點反覆升至10,400點水平,及至上周更紛紛轉軚,由巴克萊、花旗,再到摩通等,齊齊「研究出中央要放水了」。當好消息兌現,力度又似乎不及投行的預期,沽盤便相當積極。
內地旅客消費力轉弱 港澳「脫腳」
好消息沽貨,往往反映市底較淡甚至轉勢,但筆者認為言之尚早。中央今次出手確實略為心急,連5月經濟數據亦等不切便加大定向降準。但中央的算盤至今打不響,最主要原因在於銀行資金成本過高,核心問題依然是對利率不敏感部門搶去大部分資金所致,並非朝夕可改。心急求成,中央會否直接減息,將全社會的融資成本拉低來方便調結構?若歐洲央行放水規模夠大,中央為免人民幣被迫升值有礙改革,也會提高順勢減息降準壓匯價的可能性,近日亦開始見歐元兌日圓止跌回穩,坊間所說的貨幣冷戰似乎已在進行。
中國官方製造業PMI連升3個月,高見50.8創近半年新高,進一步確認經濟已站穩陣腳,但風光多年的港澳則同時「脫腳」,本港零售銷售急跌9.8%,為2009年2月以來最差,同時澳門5月份博彩收入僅升9.3%,反映中國旅客的消費意欲和購買力明顯轉弱。
今年港股表現最佳的板塊,一如以往也是年初被全城看淡的板塊——本地地產股。一來樓價跌不落,二來政府放寬政策方便發展商散貨,三來美國聯儲局重新長期維持超低息,令市場對折讓甚大的地產股重燃興趣,不少股份低位已升逾20%。但論基本因素,本港經濟前景暗淡,單以幾個支柱產業,金融近年依靠人民幣套利的方程式已被中央消滅,取而代之的滬港通卻禍福難料;出入口及轉口已動力不大,零售銷售在自由行效應減弱下,名義增長率由2011年起已拾級而下,香港的競爭優勢已所餘無幾。
至於地產業本身的格局亦已改變,過去3年累計推出的地皮已可建逾5萬個單位,這已相當於2010年至今年4月新盤的銷量,供不應求的故事已成過去。另外,港鐵(0066)同時間興建幾條鐵路支線,無論建築工人薪酬還是建材價格均被搶高,這也是樓價跌不落的主因。但工程不會無止境進行,未來2至3年陸續竣工後,屆時又遇上愈跌愈低的地價,新盤有頗大的劈價空間,再考慮到美國踏入加息周期,樓市真的能持續處於高位?若如此,環宇海灣應已加價惜售,毋須要錢不要貨吧!
[江宗仁 還看今朝]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