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慶寧﹕六四後改革一度迷航長青網文章

2014年06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6月04日 06:35
2014年06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25年來,北京高官在公開場合被問及對「六四」事件的看法時,都會用標準答案回答:一、對八九年夏秋之交那場政治風波,中央早已有結論;二、如果當年不採取果斷的措施,就不會有今日的大好形勢。


對於第一點,筆者無法置評,因為「早已有」的「結論」其實在不斷變化,先是「反革命暴亂」,後來變成「動亂」,然後又變成「那場風波」,可能還會變下去。


至於第二點,今日中國的強盛與當年的鎮壓是否有直接因果關係?讓我們從歷史事實中尋找答案吧。當日鄧小平在把民眾運動打下去的同時,並沒有忘記推行他倡導的改革開放。為了展示捍衛改革的決心,他甚至說:「現在有喊打倒鄧小平的,卻沒有喊打倒改革開放的。」然而,十三屆四中全會後的中央領導層卻沒有把他的話當一回事。


文革復辟 批判成風

經歷過那些歲月的人都會記得,當時全國範圍內大搞清查運動,凡是參與、支持、同情,甚至圍觀學生運動的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一些以整人為業的人,在「文革」後一度「失業」,這時又有英雄用武之地了,告密、栽贓,弄得人心惶惶。


儘管鄧小平強調「要繼續貫徹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十三大政治報告一個字都不能動」。但在那些人眼中,改革開放就是動亂的源頭。他們對每一項改革措施都要「問一問是姓社還是姓資」。各種媒體充斥批判「和平演變」的文章。


久違了的「階級鬥爭」學說又被從武器庫重新撿出來。《人民日報》刊文稱:「只有正確估量和進行階級鬥爭,才能保證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市場化被斥為「和平演變」陰謀,有人斷言,「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就是取消公有制,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搞資本主義」。剛起步市場經濟改革就要被扼殺在襁褓中了。


民營企業和個體戶被斥為資本主義復辟勢力,有領導人甚至提出「要把他們整到傾家蕩產」。「左」風颳向各個領域,大學生被視為高危族群。當局規定,研究生畢業要先到農村鍛煉兩年才分配工作,而北京大學的學制改為5年,新生入學要先軍訓一年。這一切都令人有時光倒流的感覺,中國似乎又返回文化大革命的「火紅年代」。


胡趙倒台 改革險廢

出現這種現象,其實並不奇怪,1980年代,胡耀邦與趙紫陽是鄧小平推行改革的左膀右臂。1987年,胡耀邦下台了;「六四」事件後,趙紫陽也被撤職,而胡啟立、萬里等支持改革的中央領導人,不是黯然下台,就是被邊緣化。鄧小平為了不讓大權落在反對改革的人手上,從上海找來江澤民,樹為「第三代領導核心」,希望他能繼承改革大業,豈料在保守勢力包圍下,江澤民也身不由己了。


這種情况持續了兩年多,中國的改革開放眼看就要半途而廢了。鄧小平終於忍無可忍,他以年近90的高齡南巡,尋求南方省份改革派支持。他發出了「不改革就下台」的嚴厲警告,喝停「姓社姓資」之爭,中南海諸公才改弦易轍,中國重回改革開放的軌道,中國經濟才有20多年高速發展。


成也小平 敗也小平

事實證明,「六四」鎮壓雖然恢復了社會秩序,卻付出了沉重代價,改革更一度迷失航向。而令改革開放重回正軌的,則是鄧小平的南巡。1990年代初,香港百姓雜誌社社長陸鏗編了《鄧小平最後的機會》一書,呼籲鄧小平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事隔10年,筆者赴台灣採訪立委選戰,在台北市政府遇見陸鏗先生,談起他的書時,我問他:「你是否認為鄧小平已利用歷史給他的最後機會?」陸先生沒有正面回答,只笑着說,「成也小平,敗也小平!」


「六四」事件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悲劇,作為當時的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負有無法推卸的責任;然而也正是鄧小平,在「六四」後改革開放大業瀕臨夭折之際,挺身而出撥正歷史航向。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弔詭吧。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