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營商環境有變 銀行開源節流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30日 06:35
2014年05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六、七十年代可算是銀行業的黃金期,存貸比率在利率協議制度庇護下有可觀的差距,那時候人浮於事,工資低廉也帶動製造業興旺,加上地產價格相宜,在這些有利環境營商下,為銀行業帶來豐厚利潤,所以那時候很多人都說「銀行多過米舖」並無誇大之嫌。但時移世易,隨着地產價格的飈升,本地經濟轉形,和利率協議制度之取消,也導致業界相互競爭,導致貸存息差收窄,影響銀行收入,由於營商環境的變化,不得不令銀行採取節約措施,冀望維持過往良好業務成績。近年發現銀行將櫃台服務員工人數目減少,將某些業務外判、將營業用地方削減或搬到樓上舖營業、甚至將後勤崗位遷離本港等相關措施,無非為針對經營成本上漲而採取的節流措施。


服務質素下降 與顧客關係疏離

但是,針沒兩頭利,上述種種措施自然使服務質素下降,相信不少讀者或會有這樣的經驗,現時無論在銀行櫃台或自動櫃員機排隊,等候的時間往往較以前長,反映銀行人手和設備都有不足之處,更令人氣結的事,當有急事致電銀行查詢帳戶、或報失提款卡或支票簿時,根本就很難獲得接線員之即時接待,冗長、重複又重複之等候和聽音樂確實令人感到煩厭和焦慮,筆者認為近年銀行服務質素逐漸下降,相信是銀行界在節流和維護服務素質間取得平衡所致,銀行與顧客關係變得疏離,又焉能期望獲得顧客之信任和長期支持呢?業績又怎會有增長呢?這值得銀行界省思!

開源動作少 跟風缺創新

近年銀行都積極參與金融產品、財富管理,投資管理等業務,增加非利息收入,但好景不常,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有關當局便採取了新的監管措施,除銷售程序比前變得複雜和增添難度之外,新制度下銀行更需要客人錄音,確保銷售員能把理財產品之風險正確地向客人清楚解釋,以保障客人利益,但這種煩瑣而花時間的銷售方式,所帶來之不便往往不為顧客接受,也窒礙了銀行在此方面業務的發展,據聞,未來當保險業新的監管機構成立後,銀行或會面對更嚴苛之監管制度,對銀行要持續發展保險業務,都存在不明朗因素。


銀行業面對同業競爭加劇及經營成本不斷增加的不利營商環境,開源節流是求生之道,也是無可厚非,但綜觀目前普遍銀行之態度,似乎在節流工作方面都很積極,縱使服務水平下降也在所不計,惟在開源方面予人印象是動作較少,業務範圍普遍存着人有我有,人無我無的心態,這種「跟風」而缺乏創新精神,又怎能為銀行開拓更多的業務呢?銀行之核心業務是存貸,很多服務和產品有可能因循不合時宜的舊制度,推廣時變得有局限性,若加以研究改良,與時並進,未必不可為也!

歡迎來信提問

傳真:28690630

電郵信箱:edmundkan@splendorfc.com

簡炳權

卓智融資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