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八九民運期間,不少香港學生遠赴北京聲援,他們主要來自學聯及中大國是學會,不但提供金錢和物資,還協助廣場指揮部管理廣場秩序,獲得北京學生信任,並就民運策略提供意見。當年5月下旬,北京學生討論撤退還是留守時,學聯蔡耀昌等支持撤出廣場搞「全國串連」,當時身在北京的學聯代表林耀強和陳清華亦指那時正討論返回校園深化民主運動,可惜還未落實,軍隊已展開屠殺。
本報分別訪問了當年學聯領隊林耀強、學聯代表陳清華及在港支援的中大學生會會長鄒崇銘,重組當年香港學生參與北京民運的情况。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逝世引發學運,5日後香港學聯已經派代表到北京聲援,中大國是學會代表則於5月3日抵京。
林耀強﹕初時京學生多猜忌
林耀強還記得去到天安門廣場只覺自己很渺小,不知如何幫手,「於是買塊布,寫上香港學生支持學運,然後就像傻佬般拿着橫額行來行去」。
林形容北京學生對別人很猜忌,「他們不容易信任別人,開會時為了不讓別人聽到,試過攀上巴士頂開會」。不過,香港學生成功得到他們的信任,很多會議都獲邀出席提供意見。
林解釋﹕「我們上到去,發現北京學生在規章制度方面有點亂來,只懂找大哥出來說了算。他們覺得我們持平,協助他們設立架構。」他說,有時王丹、周鋒鎖、柴玲等學運領袖會到香港學生在北京飯店的房間休息和傾談。
港生統籌物資金錢分配
學聯、中大學生會和國是學會帶了很多捐款和物資到北京,單是中大學生會分批帶上去的金錢已近20萬元,還有帳篷、擴音器和睡袋等,物資主要交由中大國是學會幹事潘毅負責管理發放。5月中戒嚴令後,北京學生陸續返回校園,只餘下數千名外省來的學生,陳清華形容當時廣場環境較惡劣,「帳篷由竹枝和帆布搭成,垃圾隨處可見」,林耀強也指當時廣場比較鬆散,有人搞生日會、唱歌,甚至辦婚禮。
那時潘毅協助整理廣場安排,包括為不同省市的學生登記及規劃營區,又着他們各區自行選舉負責人作聯絡。20多名中大學生組成物資站,在大帳幕下統籌物資及金錢分配。
曾商撤退再搞全國串連
5月下旬,北京的學生已在討論應否撤離廣場,林耀強稱他們當時研究「把今次的成果帶回學校討論,搞校園民主化」,陳清華亦指那時的想法是「全國串連」,將民主信息帶返各省各市,學聯代表當時亦贊成全國串連。蔡耀昌對本報稱,當時在香港的學聯代表要求林耀強暫停派發帳篷和金錢,可惜已太遲,林等人已經派發了物資,而北京首都各界聯席最終亦決定暫不撤退。
不認同派物資促使學生留守
六四事件後,香港學生內部為此爭議,認為那些物資促使北京學生留守廣場,但林耀強、陳清華和鄒崇銘均不贊同這講法。鄒崇銘稱,那時有些中大學生覺得「是否拎錢就話得事?」,他個人認為這指控不公平,因為即使沒有物資和錢,北京學生也會留守。
林耀強和陳清華又說,當時天安門廣場並不多人,但每次傳出解放軍要來,北京市民和學生便會湧去廣場,他們質疑當局派人闖入廣場「製造緊張氣氛」,6月3日天安門廣場才會萬人空巷,否則局勢發展可能完全不同。蔡耀昌說,當時廣場大多是外省學生,他們不願意太早撤離廣場。
不過,林耀強強調,北京學生才是民運的主體,當時他個人對是否留守沒有立場,「他們想留便留,想撤便撤」。
明報記者 周展鴻 廖穎琪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