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環境局就未來發電組合,拋出向內地買電或本地增加燃氣買電兩大方案供市民選擇,中電提出反建議,認為可以將兩個方案「兼收並蓄」,又建議「循序漸進」,先興建「小量」新燃氣機組,以符合政府的減排目標,其間再研究長遠如何落實聯網,為未來靈活使用各種燃料鋪路。但學者及環團均指出,中電方案會令中電增加機組資產而膨脹,藉此可加電費,中電另在內地投資電力基建,可謂「又食又拎」,質疑「市民未慳到錢,中電已先大賺一筆」。
中電﹕加機組維持供電可靠
中電副主席阮蘇少湄昨表示,「如果今天要我揀,我只可以揀方案2(本地燃氣發電),只有這個方案可以維持本地供電可靠性,但長遠不應放棄方案1(向內地買電)」。阮太說,中電燃煤機組未來幾年陸續退役,為了符合政府不斷收緊的減排目標,必須興建新的燃氣機組,最快4、5年落成;內地聯網則「10年都未必做得到」,因此中電「別無選擇」,應先落實本地增加燃氣發電方案,以維持本地供電可靠度。
由於跨境聯網設施的籌建時間至少需要10年,中電認為毋須急於就該方案作投資決定,但要詳細研究,視乎香港需要、能源價格和內地電網的供電表現,才落實向內地買電。
稱聯網成本對電費影響微
對於市民質疑「(中港)兩邊投資,中電賺好多」,阮太指聯網前期投資估計要200至300億元,但可用50至60年,市民每年攤分折舊4至5億元,對電費影響輕微,又可靈活運用燃料,「中電每年燃料費約100億元,如內地有便宜水電供港,只要省回5億燃料費」,便足以抵消基建費用引致電費上升的幅度。
城大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認為,若管制計劃協議維持不變,中電提出的方案完全不能接受,中電既可透過興建新機組加電費,投資聯網基建設施再賺一筆,到時中電的壟斷情况更嚴重,開放電力市場機會渺茫。
環團﹕中電立於不敗之地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古偉牧認為,中電的方案「立於不敗之地」,若政府容許中電於2020年興建新機組,即使日後開放市場,提早淘汰該批機組,中電亦可收回擱淺成本。
他建議中電與政府在檢討2018年後的管制計劃協議時,加入條款,表明日後不會因電力市場改變,追收擱淺成本,以顯示誠意,保障消費者。
中電﹕加機組維持供電可靠
中電副主席阮蘇少湄昨表示,「如果今天要我揀,我只可以揀方案2(本地燃氣發電),只有這個方案可以維持本地供電可靠性,但長遠不應放棄方案1(向內地買電)」。阮太說,中電燃煤機組未來幾年陸續退役,為了符合政府不斷收緊的減排目標,必須興建新的燃氣機組,最快4、5年落成;內地聯網則「10年都未必做得到」,因此中電「別無選擇」,應先落實本地增加燃氣發電方案,以維持本地供電可靠度。
由於跨境聯網設施的籌建時間至少需要10年,中電認為毋須急於就該方案作投資決定,但要詳細研究,視乎香港需要、能源價格和內地電網的供電表現,才落實向內地買電。
稱聯網成本對電費影響微
對於市民質疑「(中港)兩邊投資,中電賺好多」,阮太指聯網前期投資估計要200至300億元,但可用50至60年,市民每年攤分折舊4至5億元,對電費影響輕微,又可靈活運用燃料,「中電每年燃料費約100億元,如內地有便宜水電供港,只要省回5億燃料費」,便足以抵消基建費用引致電費上升的幅度。
城大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認為,若管制計劃協議維持不變,中電提出的方案完全不能接受,中電既可透過興建新機組加電費,投資聯網基建設施再賺一筆,到時中電的壟斷情况更嚴重,開放電力市場機會渺茫。
環團﹕中電立於不敗之地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古偉牧認為,中電的方案「立於不敗之地」,若政府容許中電於2020年興建新機組,即使日後開放市場,提早淘汰該批機組,中電亦可收回擱淺成本。
他建議中電與政府在檢討2018年後的管制計劃協議時,加入條款,表明日後不會因電力市場改變,追收擱淺成本,以顯示誠意,保障消費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