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市區重建局早前成立專責委員會檢討已推行3年的需求主導重建計劃。委員會昨舉行首次會議,市建局消息人士首次披露,8個已開展的需求主導項目,因建築成本飈升一倍,加上收購價高,預料帳面虧損達30多億元。市建局不傾向尋求政府注資,委員會主流意見提出收緊申請門檻,包括申請地盤面積由最少400平方米,增至逾600平方米以上,並增加項目財政效益,但對於市建局管理層倡議調低甚至放棄同區「7年樓」賠償,多名市建局非執董表明反對。
市建局不傾向尋求注資
市建局昨委任非執董林濬為專責委員會主席,成員包括主席蘇慶和在內共13名非執董。委員會成員蔣麗芸在會後表示,反對市建局更改現時7年樓價的賠償準則,認為更改後會對業主不公平,日後業主更難承擔在同區購買新樓安置;另一非執董涂謹申亦表明反對,指更改7年樓價的賠償準則,等於改變整個巿區重建策略,應由發展局作全面諮詢。身兼城規會副主席的市建局非執董黃遠輝表示,要改變7年樓價賠償有一定難度,認為市建局可從增加地盤面積等申請門檻作考慮。
未有共識止蝕減項目
市建局檢討需求主導計劃專責委員會昨日舉行首次會議,討論是否收緊計劃的申請門檻,當中委員會設立兩個檢討方向,包括為需求主導計劃的虧損「劃線」設上限,以及研究是否設立每年開展項目的數目;但昨日會議未有共識。
據了解,市建局管理層和主席蘇慶和曾檢視需求主導項目帳目,認為若以現時申請門檻,需求主導項目難以持續營運,故經董事會集思後,由管理層在昨日的委員會提出,可考慮研究降低目前以同區7年樓齡價格的收購準則。但消息稱,委員會昨無就此作詳細討論,但政治爭議大,預料最終也難以實行,但長遠可在市區重建策略檢討上再討論。
委員會昨總結3輪需求主導計劃共已開展的8個項目財政,以帳面計算,8個項目估計虧損共30多億元,包括10多億元利息。消息人士說,近年建築成本飈升一倍,市建局每呎收購價已達1萬至1.1萬元,對市建局財政構成壓力,「現時建築費貴過地價,存在隱憂,雖然市建局目前財政仍然健康,但預期未來息口上調,市建局現時已開始借貸,財務上需要更加小心」。
擬提高地盤面積下限
由於受到九龍區7.5倍住宅地積比率所限,若地盤面積只有400多平方米,重建後可增加的單位不多。委員會主流共識認為,有需要提高申請地盤的面積下限,由現時400平方米增加至600至1000平方米之間,「400平方米地盤用作興建住宅,實用率只有60%左右,但提高至600或800平方米,實用率可增至70%至80%,會更有重建效益」。
對於是否提高目前集齊每個地段67%業權的申請門檻,消息稱,委員會認為問題不大,因現時接獲的申請項目,有很多已集齊逾67%業權。據悉,有委員提出,若市建局接獲已集齊80%業權以上1000平方米地盤的申請,市建局可考慮直接啟動重建,省卻行政程序。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