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牛軍﹕歐洲「新冷戰」子虛烏有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21日 06:35
2014年05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自烏克蘭局勢動盪到俄羅斯侵吞克里米亞,美國、歐盟與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對抗一度愈演愈烈,雙方動用了除直接戰爭之外的各種手段。俄羅斯方面動用軍隊直接佔領、在俄烏邊境地區大規模集結軍隊和作軍事演習、滲透烏克蘭以製造動亂和分裂、以及大規模宣傳動員等等。美歐方面則加強北約軍隊在俄周邊的前沿軍事部署、軍事演習、經濟制裁、政治懲罰以及同樣式大規模的宣傳戰。不少媒體評論此次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對峙是歐洲的「新冷戰」,這本是媒體炒作的應有之義,問題是不少政策分析或戰略分析人士真的據以建言,提出諸如「新戰略機遇」、要聯合這個對付那個等等的主張,急火火就選邊站了。他們為「普京大帝」的風範激動不已,把自己的媒體搞得像普京新聞社的中國分社,很不符合「大國風範」。


美歐與俄之爭 無關意識形態

烏克蘭局勢發展證明,說歐洲出現「新冷戰」是嚴重誤判,往輕裏說是因語彙貧乏才濫用名詞。所謂「冷戰」區別於二戰及其之前大國戰爭的主要特點除了核武器,就是蘇聯與美歐的意識形態鬥爭,雙方都認為自己的現代化模式代表了人類的未來,而且對方終將走向滅亡,總之完全不是俄羅斯侵佔烏克蘭領土那種套路。冷戰研究的最新成果無不確認這一事實,著名冷戰史學家Melvyn P. Leffler用《人心之爭(For the Soul of mankind)》做他新作的書名,即冷戰雙方爭奪的是「人心向背」。


俄擴張領土陷困局 終四面樹敵

美蘇從未真刀實槍的打過,「冷」爭奪的結果蘇聯成了輸家,其原因至今的確仍有很多爭論,但蘇聯現代化模式不再有吸引力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不論它叫什麽主義。烏克蘭動盪有該國極為複雜的歷史原因,由於傳媒熱中於烏克蘭背後的「大國博弈」,就有必要指出當前俄羅斯與美歐的鬥爭與意識形態無關,根本扯不上「冷戰」。俄羅斯的行為更像19世紀歐洲以民族主義為動力的領土擴張,其政策根源仍是俄羅斯人傳統的大國沙文主義和根深柢固的不安全感,他們控制一片新土地後,往往先是狂熱的光榮與夢想,然後又回到新的不安全感之中,因為多了新的敵人,只好用再擴張來解決。就像現在覬覦東烏克蘭幾個州,因為要保護克里米亞的安全。結果總是敵人愈來愈多,四面楚歌。例如中國就做過俄國人的盟友,後來也成了他們的敵人。儘管原因比較複雜,俄國侵吞和裂解過中國領土是中國人不可能釋懷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蘇聯佔東歐招滅亡 前車可鑑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美國不可能在烏克蘭同俄羅斯兵戎相見,就現在俄羅斯的能量和戰略企圖,遠不足以推動美國改變全球戰略佈局(如果它有的話)。普京靠俄羅斯當前氣泡般的國家能力能維持擴張多久是個大問號,在21世紀搞19世紀式的領土擴張只會孤立自己,安理會的表決結果就是明證。二戰後蘇聯在中東歐盟國長期駐軍並動輒使用武力,導致它在那裏人心喪盡,落得孤家寡人,國力衰竭。現在的俄羅斯狂人估計不會做的更好。「風物長宜放眼量」,鄧小平主張在世界大事變中「穩住陣腳,冷靜觀察」,這是戰略高手的水準。


作者簡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