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書激起千重浪 再省思貧富懸殊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19日 06:35
2014年05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新書《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印行後引起巨大熱議,這名年輕學者認為,發達國的貧富不均,本世紀在世界各地會愈趨嚴重,歐洲19世紀的世襲資本主義重臨,對民主社會基礎帶來危險。這名父母皆為1960年代法國學運成員的學者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徵收全球財富稅,認為有望扭轉趨勢。皮凱提的提議,在西方的主流經濟學說集中於「低稅率小政府大巿場」的今天尤為令人注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公開表示,「有關財富與不平等的討論從此不再一樣」。


建議解救之道「離經叛道」

環球財富稅被指烏托邦

貧富懸殊是放諸四海皆有的老掉牙議題,如何解決貧富懸殊,不止是經濟學者的關切焦點,由此伸延出的是對政治穩定的思考。貧富懸殊若無法解決,出現惡化走勢,社會極可能動盪不休。這對於任何政治體制的政權,從社會主義政體乃至資本主義世界,無一避免會受到衝擊,最壞的情况包括民心背向,時局混亂,政權倒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及財富有着高度集中的走向,皮凱提與加州大學學者研究1913到1998年的美國收入不均情况,發現1980至1990年代,美國國民收入大部分落入小部分人之手的情况較前增加;2012年,美國最富裕的1%人口,擁有全國總收入的22.5%。這項研究結果間接促成「佔領華爾街運動」,其中「99% vs. 1%」更成為一時極為流行的口號。


皮凱提建議的解決之道,於今天主流的經濟學說而言堪稱「離經叛道」,他在書中提出三點:(1)加強福利國家建設;(2)加強累進入息稅;(3)開徵環球財富稅。這三者,尤其是最後兩點,隨即引起其他經濟學者熾熱爭論,皮凱提說發達國家的累進入息稅最高可達80%,但毫無疑問,其客觀後果會阻礙經濟增長;至於環球財富稅在操作上亦極為困難,連皮凱提也承認這是「烏托邦理想」,然而若然各國願意分享資料,他認為或會有機會實現這一構想。雖然在實踐上會出現各樣難處,但皮凱提洋洋萬言的著作,至少有一樣是已經馬上實現的:喚起世界對貧富懸殊的關注,令人省思解決之道。


《21世紀資本論》的討論令人想到香港的現况。香港目前的稅種不算廣泛,稅率亦較低,社會保障制度較歐美國家為少,政府的重新分配財富政策,對紓緩貧富懸殊作用不大。我們認為,香港毋須、也不必要推行北歐式的福利社會主義,但從管治一城一地的角度審視,香港的貧富懸殊現象正在惡化,若無適當治理,對特區政府的管治必然會有影響。瑞士信貸銀行研究院的《全球財富數據手冊2013》顯示,香港有近八成巿民資產低於10萬美元(約78萬港元),當中三成更低於1萬美元;此外,相對鄰近國家新加坡,香港的百萬富翁人口比例較新加坡低,但億萬富豪人口比例則高近倍。另一方面,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香港的數字於2011年達到40年來新高的0.537,連串數字說明香港今天的貧富懸殊非常嚴重。


香港貧富懸殊惡化

高地價高樓價是一因

香港要實現皮凱提的徵稅建議並不可行,香港得以吸引資金來投資是由於自由港以及低稅率,這是根本大法,不可隨便改動;事實上,用以擴闊稅基的銷售稅,亦被認為會令低下階層百上加斤,易言之,香港在稅務方面變動的空間不大,政府無法挹注資金投於社會福利。然而,香港昂貴的土地,在客觀上令低層以至中產階級生活吃力,他們收入的相當部分投入到租金或按揭供款,可用收入壓縮,直接影響生活質素;相對於此,更多的財富流入地產發展商手上,單一商品已導致如此情狀,可謂是「香港特色」。


皮凱提的書沒有提供一種一出即可平定貧富懸殊的靈丹妙藥,就等於香港沒有立即可把堅尼系數往下壓的政策。香港的貧富懸殊是戰後經濟結構形成的高牆厚壁,只是向來人們把責任推諉於巿場而少有把責任交給政府分擔,以致不僅出現貧富懸殊現象,更從根本上戕害了一地的長遠發展及社會流動性。對此,《21世紀資本論》沒有完美的答案,但提出了世人極為關注的質問,現在該輪到人們來為自己給出答案﹕到底是繼續任由貧富懸殊惡化,抑或走一條新路,救人自救。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