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反服貿運動發展成數十萬人走上凱道相挺的太陽花學運後,各界都熱烈討論這個社會運動對台灣未來政局的影響,雖然各種政治分析都認為並未構成滑坡式的政治效應,藍綠政治版圖變動不大,但從長期社會面觀察可以發現,學運與反核、反自由經濟示範區等政治與社會運動,正是台灣民主體制的自我調整過程,一旦體制內民主失效以致無法解決重大議題,整個社會便會以體制外的力量來推動變革,並將這些改變體制化。而近幾次學運所突顯的正是兩岸經過6年密切往來下來,在幾個內部與外部重大議題上尋求平衡,已成為台灣無法迴避的要務。
平衡兩岸議題刻不容緩
首先,台灣必須解決對中國與對世界開放的平衡問題。對外開放雖較無爭議,但對大陸開放則涉及政治經濟與社會諸多面向的衝擊,過去6年毫無策略、胡亂加碼的兩岸政策,在這次反服貿運動中已經可以很明顯看到隱藏在社會各界對中國開放上的深層憂慮,從運動的規模與聲勢觀察,對中與對外開放的平衡已無可迴避或拖延。
綠營轉向 台對中幾無底線
其次,台灣要在兩岸關係發展與自立自主之間求取平衡。這幾年政治情勢發展下來,終於證明綠營的「仇中」、「抗中」策略失敗,綠營雖然認錯,卻仍因堅持台灣主體性,導致調整對中政策步履蹣跚。藍營見綠營轉向,兩岸政策加碼無上限,搖尾乞憐地要求對岸讓利,除了美國人堅持並提出警告的部分,藍營對北京已近乎全線撤守。全面對抗失效,全面投降亦不可行,如何找到對台灣有利的平衡點並非易事,何况內外情勢多變,平衡點亦需隨之動態調整。
面對國際新局 藍綠須互容
再者,台灣內部要在建立共識與容納分歧之間建立平衡點。藍綠惡鬥受詬病已久,雙方在許多重大議題上並非沒有共識,過去操作意識形態與族群對立來騙取選票的老招已漸乏味,現在面對強大的政治對手與複雜的新形態國際局勢,藍綠必須從建立共識中開始合作,而且要在共識中包容彼此的歧異。在政治上用共識完全消弭歧異當然不可能,但至少不能讓歧異破壞共識。
大陸演好中間人 毋憂台獨
如同過去多項社會運動促成經濟與環保平衡、人權與法治平衡等等議題的解決,這次經過學運的衝擊,幾個懸宕已久的重大社會議題(如反核)有可能進入體制內獲得較圓滿的結果,與中國的政經互動機制也可望出現新的面貌。現在藍營權貴往北京朝覲絡繹不絕,綠營亦多種渠道與北京往來,正顯示出大陸已在藍綠之間採取較偏中性的策略,目前兩岸經貿協議就算在藍營執政時過不了,未來也會在綠營執政時通過。而若能在藍綠中間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善加操作政治經濟槓桿,將會是北京對台政策上最大的成功,未來就不必擔心台灣會有走上法理台獨的可能。
作者為台灣資深媒體人
平衡兩岸議題刻不容緩
首先,台灣必須解決對中國與對世界開放的平衡問題。對外開放雖較無爭議,但對大陸開放則涉及政治經濟與社會諸多面向的衝擊,過去6年毫無策略、胡亂加碼的兩岸政策,在這次反服貿運動中已經可以很明顯看到隱藏在社會各界對中國開放上的深層憂慮,從運動的規模與聲勢觀察,對中與對外開放的平衡已無可迴避或拖延。
綠營轉向 台對中幾無底線
其次,台灣要在兩岸關係發展與自立自主之間求取平衡。這幾年政治情勢發展下來,終於證明綠營的「仇中」、「抗中」策略失敗,綠營雖然認錯,卻仍因堅持台灣主體性,導致調整對中政策步履蹣跚。藍營見綠營轉向,兩岸政策加碼無上限,搖尾乞憐地要求對岸讓利,除了美國人堅持並提出警告的部分,藍營對北京已近乎全線撤守。全面對抗失效,全面投降亦不可行,如何找到對台灣有利的平衡點並非易事,何况內外情勢多變,平衡點亦需隨之動態調整。
面對國際新局 藍綠須互容
再者,台灣內部要在建立共識與容納分歧之間建立平衡點。藍綠惡鬥受詬病已久,雙方在許多重大議題上並非沒有共識,過去操作意識形態與族群對立來騙取選票的老招已漸乏味,現在面對強大的政治對手與複雜的新形態國際局勢,藍綠必須從建立共識中開始合作,而且要在共識中包容彼此的歧異。在政治上用共識完全消弭歧異當然不可能,但至少不能讓歧異破壞共識。
大陸演好中間人 毋憂台獨
如同過去多項社會運動促成經濟與環保平衡、人權與法治平衡等等議題的解決,這次經過學運的衝擊,幾個懸宕已久的重大社會議題(如反核)有可能進入體制內獲得較圓滿的結果,與中國的政經互動機制也可望出現新的面貌。現在藍營權貴往北京朝覲絡繹不絕,綠營亦多種渠道與北京往來,正顯示出大陸已在藍綠之間採取較偏中性的策略,目前兩岸經貿協議就算在藍營執政時過不了,未來也會在綠營執政時通過。而若能在藍綠中間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善加操作政治經濟槓桿,將會是北京對台政策上最大的成功,未來就不必擔心台灣會有走上法理台獨的可能。
作者為台灣資深媒體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