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潘淑麗﹕勿以三跑經濟成本掩飾環境代價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14日 06:35
2014年05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星島日報》於4月22日引述機管局消息人士預測指出,機場第三條跑道尚未上馬已必然超支,最新估算造價貼近1500億,較2011年公布《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中估算的1362億高出至少138億;連帶人工與建築物料價格持續上升,不排除造價最終高達1800億。機管局的消息人士因而提出「第三跑道愈遲動工,造價將會更高」的「溫馨提示」,彷彿工程明天上馬才最合乎經濟原則、最省錢。


不過觀乎政府過往大型工程屢屢超支,成本上升並非工程超支的主因,以近月高鐵延期及超支為例,當年火速上馬的高鐵由2010年撥款669億超支變成800億,延期以致超支的原因近日陸續曝光,種種原因包括動工前勘探工作不足、工程設計圖不斷被修改,或是其他尚未得知的內情,均反映了嚴謹的工程監察機制是工程能否如期完工及控制成本的重要一環。

第三條跑道被機管局及政府大力追捧為「保持香港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的靈丹妙藥,在硬銷工程時只顧憧憬跑道帶來的經濟利益,幾乎無視質疑跑道或成為香港另一大白象工程的反對聲音,更遑論當日行政會議接納計劃時,曾強調工程上馬前必須嚴謹對待環境評估的要求。2012年3 月,行政會議在一片爭議聲中拍板接納第三條跑道計劃,時任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明言工程尚要過三關:包括環保評估、融資及市民接受。翻查《信報》在2012年3月21日引述鄭汝樺指出:「局方將要求機管局以嚴謹和專業態度進行環評,研究及處理有關海洋生態、噪音和空氣質素等問題,除評估環境影響外,亦會提出可行措施,避免或緩解這些影響」。

今天,社會瀰漫着「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氣氛,從項目倡議者(機管局)至政府高層均未有公開說明環評的重要性,取而代之是一味催促工程盡快上馬,單方面宣傳及預測興建第三條跑道帶來的經濟效益,忽略環境代價亦是工程成本。

第三條跑道工程涉及近650公頃的填海工程,面積相等於34個維園,同時亦繼赤鱲角填海工程以來,香港歷史上第二大的填海計劃。整項工程耗時近10年,其間因工程而引致的環境污染將連帶多項社會問題:空氣污染危及東涌、屯門甚至深井居民的健康,填海工程危害魚類和鄰近海洋環境的底棲動物。而工程更可能直接摧毁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原先在香港生活的海豚有可能被逼遷至珠江河口東面其他水域生活,更可怕是,珠海當地近年亦正進行大量填海及發展工程,水質較諸香港水域更為差劣,而近年不少研究已先後指出珠江口東面跟香港西面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有大幅下跌趨勢。

請認真對待環評

機場管理局主席張建東一方面說未來數月的環評程序是關鍵時刻,卻鮮有聚焦討論環境評估工作及填海工程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當局在未完成興建第三條跑道的法定環境評估工作前,卻率先提出融資方案、催促工程上馬、事先警告愈遲動工愈可能超支,種種的說法均予人感覺局方未有認真對待環評制度。

事實上,環評報告的最根本要求,是要確保項目工程將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並要求項目倡議者提出有效的緩解措施(mitigation measure),盡量避免或減少工程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環評工作是整個項目審批最重要的一環,我們期望當局勿再亂舉「第三跑道愈遲動工,造價將會更高」的旗幟,應該認真對待環評及工程對大嶼山周邊水域生態的影響,如實向公眾交代社會為工程付上的各項代價。

作者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政策倡議專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