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宣布雙倍印花稅(DSD)兩項微調措施,包括放寬換樓期限、連同住宅一併購買的一個車位可獲豁免DSD,這兩個舉措都是技術性調整,並未偏離需求管理的精神;隨着供應逐漸增加、利率必將上升等因素,市民對樓價只升不跌的預期,已有轉變,即使措施對換樓的業主有利,或許會增加一點成交量,不過,對整體大市預料不會帶來根本改變。職是之故,市民若要換樓或置業,仍應衆端參觀,毋急毋躁;政府要理順樓市,仍然得循增加供應着手,只要供求基本平衡,屆時需求管理措施自然可以功成身退。
放寬期間有利換樓
惟應不至買賣大增
印花稅條例草案在審議過程中,不少意見認為DSD為換樓業主設定的6個月換樓期限,對業主構成壓力,打擊換樓意欲,因為按原來安排,換樓業主「先買後賣」,若接近6個月限期仍未售出原住單位,業主為免繳付DSD,可能要被迫減價賣樓,因而要求政府放寬有關規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宣布的放寬措施,是6個月換樓期限,由原來簽署臨時買賣合約起計,改為簽署售賣轉讓契的日期起計;按照新安排,若換購二手樓,業主較原來多了30至40多日處理,至於換購一手新樓,視樓花落成日期,可供業主的迴旋空間就更大了。
新規定明顯增加了業主換樓的彈性,特別是對打算換購一手樓的業主,有更多時間部署,有意見認為會增加業主的換樓意欲,因此,認為政府給DSD「減辣」,逾萬個可推售樓花單位得以鬆綁,使發展商受惠,云云。客觀上,若放寬換樓期限而觸發換樓客大增,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效果,同樣地,也可以推論政府藉此增加樓市交投,變相托市。不過,政府宣布DSD減辣,我們認為不宜賦予太多意義,政府在換樓期限稍為讓步,只為爭取審議逾年的條例草案在本立法年度通過而已。
事實上,政府仍然堅持徵收DSD,微調只是讓換樓業主有更多時間處理,而樓市下行趨勢顯現,若認為因此會激發大批業主換樓,按樓市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的民間智慧,出現蜂擁入市的可能不大;同樣地,若認為政府藉此托市,也可能捉錯用神,因為此舉不大可能釋放大量購買力,政府堅持徵收DSD,原本就是需求管理的其中一部分,現在的修訂不關乎治理樓市的原則方向。
陳家強在立法會介紹,去年2月推出DSD後,數據顯示樓市冷卻,成交減少,售價呈現橫行,樓價平均每月升幅由去年首兩個月的2.7%,減至去年3月至今年3月的0.1%;租金每月升幅亦由去年首兩個月的0.4%,減至去年3月至今年3月的0.1%。可見政府以DSD應對樓市過熱,已見成效。不過,除了DSD微調,近期特首梁振英已宣布「港人港地」擱置,待有需要時再推出,這種情况,難免使人猜測是否因為樓市低迷,政府放寬政策以激活市場;DSD減辣消息傳出之後,地產股都顯著上升,反映市場對政府取態的解讀和憧憬。
樓市下行基調既現
市民置業毋急毋躁
就此,陳家強強調DSD只是技術性修訂,不代表政府在現行需求管理措施上有任何鬆懈,亦不希望市民或市場人士揣測或懷疑政府在這方面的決心;他重申政府有決心維持現行政策、市場穩定和市場健康發展。事實上,本港樓市雖然靜下來,但是導致過去幾年樓價狂飈的一些因素,仍然存在,例如美國經濟數據時好時壞,超低息環境預期仍要維持一段較長時間,另外,本港樓宇供應未完全補回數年來的缺口,供應仍然偏緊,因此,政府有必要維持需求管理措施,以防情勢逆轉。
需求管理措施陸續施行以來,樓市熱熾炒風收斂,成交明顯減少,二手業主開始接受現實,願意減價出售物業,不過,一手樓單價未見調低,發展商只願意以優惠、回贈等方式變相減價,招徠吸引置業人士。現在的情况是樓市已經轉角,不過在樓價仍然未確切反映出來。因此,期望置業安居的市民,仍應保持耐性,靜心觀察和仔細比對,待樓市回到較合理的水平才圓置業夢。
需求管理只是非常時期採取的非常措施,一旦事態回復常態,非常措施就要退市,事實上,若市况已經毋須需求管理,非常措施卻依然綁緊樓市,政府未適時調整政策,也絕不恰當。至於政府,仍然要堅持打造一個穩定健康樓市的目標,勿受市况好壞影響,都要堅持從供應入手,理順供求失衡,開拓更多土地,由政府控制和主導土地供應,才是長遠地解決樓市暴升暴跌的不二法門。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