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佔領中環」商討日之後,香港就普選的討論進入另一階段,商討日選出3個方案,供參加6月22日電子投票的巿民選擇,溫和派方案在投票中全部落馬。這3個方案都帶有公民提名元素,以中央就普選設定的框架,公民提名並非中央可接受的選舉元素;然而該3個方案都有支持者,公開討論並無不可,只是從現實角度而言,3方案難以取得中央背書。不過,商討日投票當天,一些人在票站的言行,令人驚覺激進勢力抬頭已近在眉睫;同一時間,部分建制派就普選的建議,亦顯出另一種極左勢頭。泛民及建制兩大陣營出現這兩股左流,不但把溫和派逼入低谷,也把普選討論逼進困境。
鄧小平嘗言「主要防左」
泛民建制激進互為影響
我們把這兩種偏激力量形容是「左」,是因為泛民及建制內部,都有把不同意見視為敵我矛盾的情狀。商討日當天,人們看到票站外激進者對義務工作人員粗口惡罵,如果說這是同一陣線的戰友,恐怕難以入信。同樣,建制內部某些就普選的建議左得驚人,當中包括「出閘機制」變成要提委會過半數支持,不難令人想到溫和派已經偃旗息鼓。兩股左流兩面夾擊,互相對另一方陣營產生作用力——面對保守建制,泛民內部的激進思潮愈發擴大;泛民激進抬頭,令建制內保守一派振振有詞。
對於防左,中共元老鄧小平曾有論述。1980年代到1990年代,他多次就內地左右爭論表態,結論是「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中共建政60年,防左是從鮮血中得來的教訓:十年文革之外,還有1950年代末的反右。兩場政治運動除了造成大量人命傷亡,國家更是損了元氣,發展拖慢至少10多年,到文革結束老百姓始喘一口氣。內地對此的析義,是由於中共建政前,反右是與國民黨的生死鬥爭,反左則是內部調整。這種取態建政之後仍然存在,但由於主客易位,中共上台主政,反右由於有其「生死鬥爭」因素,成為原則性的「大是大非」,反左則是對事物「認識不深」的反思而已。鄧小平看到政治上便宜行事的「寧左勿右」險魂不散,於是公開警告,力主防左。
香港就普選政改的討論,正是被這種「寧左勿右」思潮緊箍不放。泛民激進派系突然行動,某程度挾持泛民在普選上的方向;建制的保守取態,隱約領導同一陣線的主流傾向。這兩種立場相碰,後果不難想像,一拍兩散,車毁人亡——要麼拉倒,進入全體內耗,普選不知何時再來;要麼不管一切強行上馬,留下抱怨久久難消。這是港人最不欲見的事態發展,可是從兩陣營的左派俱見得勢看來,這一發展的可能性不低。
中央對港宜鬆不宜緊
激進無巿場雲散風清
能夠解決死結的關鍵有三:(1)兩方必須明白,這樣下去只有雙輸而無雙贏,是時候回歸原路;(2)溫和派不能被動地等待民眾認識其主張,須主動出擊,讓社會明白普選討論有第3條路;(3)中央在普選討論立場的彈性可否加大?
第1點比較困難,當下泛民內部已呈分裂,激進力量逐漸佔據話語權,佔中三子縱然如何和平、如何有政治魅力,亦難以控制激進行動;同樣的是建制內保守一方會以此為藉口,寸步不讓,互為影響。
第2點,溫和派如「香港2020」、18學者方案諸君要明白,走上政治舞台,必須以高姿態出現,沒有宣傳,方案縱然出色亦屬徒然。
第3點,中央須明白香港形勢十萬火急,設若中央方案能理解香港社會的憂慮,符合普及平等原則,並無不合理限制,讓巿民有真正選擇,爭論必會馬上消失,激進言行會被巿民唾棄。反之則會混亂一片,此前所謂「發展經濟」更是無從說起。
香港問題,如中聯辦前主任姜恩柱說的是「一部很深奧的書」,寧左勿右只會帶來更大的衝突及難以彌補的傷害,六七暴動的極左思想抬頭便是沉痛的教訓。中央如何在普選展現彈性,放下無謂憂慮,例如所謂「港獨」云云,自會雲散風清。若此,泛民建制兩派內的極左言行也就無法生存,溫和派由此獨樹一幟。這是了解香港往昔歷史、明白香港今天困局必須之義,鄧小平的「主要還是防止左」,對中央、泛民、建制3方來說,過了這些年依然振聾發聵,對當政者來說仍是金石良言。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鄧小平嘗言「主要防左」
泛民建制激進互為影響
我們把這兩種偏激力量形容是「左」,是因為泛民及建制內部,都有把不同意見視為敵我矛盾的情狀。商討日當天,人們看到票站外激進者對義務工作人員粗口惡罵,如果說這是同一陣線的戰友,恐怕難以入信。同樣,建制內部某些就普選的建議左得驚人,當中包括「出閘機制」變成要提委會過半數支持,不難令人想到溫和派已經偃旗息鼓。兩股左流兩面夾擊,互相對另一方陣營產生作用力——面對保守建制,泛民內部的激進思潮愈發擴大;泛民激進抬頭,令建制內保守一派振振有詞。
對於防左,中共元老鄧小平曾有論述。1980年代到1990年代,他多次就內地左右爭論表態,結論是「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中共建政60年,防左是從鮮血中得來的教訓:十年文革之外,還有1950年代末的反右。兩場政治運動除了造成大量人命傷亡,國家更是損了元氣,發展拖慢至少10多年,到文革結束老百姓始喘一口氣。內地對此的析義,是由於中共建政前,反右是與國民黨的生死鬥爭,反左則是內部調整。這種取態建政之後仍然存在,但由於主客易位,中共上台主政,反右由於有其「生死鬥爭」因素,成為原則性的「大是大非」,反左則是對事物「認識不深」的反思而已。鄧小平看到政治上便宜行事的「寧左勿右」險魂不散,於是公開警告,力主防左。
香港就普選政改的討論,正是被這種「寧左勿右」思潮緊箍不放。泛民激進派系突然行動,某程度挾持泛民在普選上的方向;建制的保守取態,隱約領導同一陣線的主流傾向。這兩種立場相碰,後果不難想像,一拍兩散,車毁人亡——要麼拉倒,進入全體內耗,普選不知何時再來;要麼不管一切強行上馬,留下抱怨久久難消。這是港人最不欲見的事態發展,可是從兩陣營的左派俱見得勢看來,這一發展的可能性不低。
中央對港宜鬆不宜緊
激進無巿場雲散風清
能夠解決死結的關鍵有三:(1)兩方必須明白,這樣下去只有雙輸而無雙贏,是時候回歸原路;(2)溫和派不能被動地等待民眾認識其主張,須主動出擊,讓社會明白普選討論有第3條路;(3)中央在普選討論立場的彈性可否加大?
第1點比較困難,當下泛民內部已呈分裂,激進力量逐漸佔據話語權,佔中三子縱然如何和平、如何有政治魅力,亦難以控制激進行動;同樣的是建制內保守一方會以此為藉口,寸步不讓,互為影響。
第2點,溫和派如「香港2020」、18學者方案諸君要明白,走上政治舞台,必須以高姿態出現,沒有宣傳,方案縱然出色亦屬徒然。
第3點,中央須明白香港形勢十萬火急,設若中央方案能理解香港社會的憂慮,符合普及平等原則,並無不合理限制,讓巿民有真正選擇,爭論必會馬上消失,激進言行會被巿民唾棄。反之則會混亂一片,此前所謂「發展經濟」更是無從說起。
香港問題,如中聯辦前主任姜恩柱說的是「一部很深奧的書」,寧左勿右只會帶來更大的衝突及難以彌補的傷害,六七暴動的極左思想抬頭便是沉痛的教訓。中央如何在普選展現彈性,放下無謂憂慮,例如所謂「港獨」云云,自會雲散風清。若此,泛民建制兩派內的極左言行也就無法生存,溫和派由此獨樹一幟。這是了解香港往昔歷史、明白香港今天困局必須之義,鄧小平的「主要還是防止左」,對中央、泛民、建制3方來說,過了這些年依然振聾發聵,對當政者來說仍是金石良言。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