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經緯﹕與現實脫節 經濟學所為何事?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11日 06:35
2014年05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2008年金融海嘯除了暴露政府監管不力、金融機構烏煙瘴氣外,經濟學家沒有及時發現問題,亦令人對這門在當代取得崇高地位的學科起疑問。事過境遷,金融海嘯的教訓漸為人淡忘之際,卻有一班來自19個國家的經濟系學子上周發起運動,促請大學經濟課程改革,以能回應真實世界的問題。


課程偏狹 新古典派漠視危機

事緣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經濟系學生2012年組成了「後崩潰時代經濟學會」(Post-Crash Economic Society, PCES)。顧名思義,學會宗旨是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後對經濟學作反思,認為經濟系課程長期為新古典經濟學派壟斷,後凱恩斯學派、奧地利學派、馬克思理論等則長期被邊緣化,可是當主張自由市場的新古典經濟學派漠視經濟危機之際,相反那些被邊緣化的經濟學派卻早作預警。學會認為,經歷了金融海嘯後,經濟學課程不應繼續因循。


學會向系方建議課程改革,並在第三學年加設講述金融風暴的單元,被校方拒絕。但學會努力不懈,上月更發表了一份有關英國大學經濟學系課程的詳細報告,力陳改革理由。因為經濟學課程偏狹非英國獨有現象,學會聯同19國42個經濟系學生組織組成「國際學生促進多元經濟學行動」 (International Student Initiative for Pluralist in Economics, ISIPE ),上周發表了公開信。


公開信劈頭便說:「陷入危機的不僅是世界經濟,經濟學教育亦然。」他們指出,經濟學主流課程近幾十年愈趨狹窄,限制了研究外,更甚者是難以回應21世紀世界面對的多方面挑戰,諸如金融穩定、食物安全及氣候變化等等。他們主張「把真實世界帶到課室」,也應教授不同理論及方法學,使各種觀點互相激盪,這才可最終創造一個有利環境,足以孕育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


聯署學生對經濟學近年發展過於抽象及機械化不滿,說:「經濟是社會科學,複雜的經濟現象若脫離社會、政治及歷史脈絡放在真空下難以理解。要適切討論經濟政策,學生應該要明白經濟決定所引致的廣泛社會影響及道德意義。」


學生聯署促改革 主張要入世

事實上,跟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相比,經濟學近數十年間取得不成比例的影響力,經濟學的理論假設也漸漸被有意無意地當成真理。佛利民的自由市場經濟80年代起主導了英美,對西方世界影響深遠。但當社會決策純粹以經濟利益考慮,無視背後複雜因素,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及道德問題都會十分嚴重。


學生擔心經濟學跟世界脫節並非杞人憂天,他們更得到英倫銀行候任首席經濟師Andy Haldane支持。當然,誠如公開信指出,改變並不容易,但學生對經濟學的省思及熱誠,卻令人看到經濟學的未來。


林康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