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首階段政改諮詢剛結束,過去5個月,中央統率的建制派與泛民陣營開展大辯論,針鋒相對,雙方就特首普選安排,在理念、原則以至具體安排,都呈現巨大分歧,若雙方不調整立場,看不到有機會達成共識。現在只有一個主觀良好願望,就是首階段雙方都在擺姿態,在接下來的互動中,雙方商討實質議題時,都有妥協的準備;另外,為免政改討論被激進勢力牽制甚而騎劫,泛民溫和力量應該整合起來,爭取更多話語權,中央則應與溫和力量實質商討,尋求化解政改困局之法。
泛民黨派各有盤算
溫和方案也難整合
今次政改,中央立場與建制派(例如民建聯與工聯會)的方案,實際上藉着控制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排拒所謂不符合「愛國愛港」要求、與中央對抗的人參選特首,簡言之,就是提委會篩走中央不屬意的參選人,獲提委會提名的候選人,則可接受全港合資格選民的選票洗禮。泛民陣營一致反對篩選,不過在方法上有很大分歧,鷹派不理會中央的框架,堅持要求公民提名,鴿派按中央定下的框架,設計達至篩選的方案。從過去5個月中央統率建制派與泛民陣營的攻防戰所見,中央與鴿派沒有交集,與鷹派的主張更是南轅北轍,沒有討論空間。
建制泛民都有鷹派鴿派之分,不過,由於建制派以中央為馬首是瞻,只要中央一聲令下,建制派就會歸隊,因此若有需要,統合不是問題;泛民之間的分歧,由於缺乏機制整合,芸芸泛民中人,也沒有任何個人或政團有足夠威望和能力,只要登高一呼就可協調泛民採取同一步調。
泛民難以整合,有現實事例。上周五,「香港2020」召集人陳方安生與18名學者的4名代表和湯家驊舉行3方會晤,探討在溫和方案的共通點下,可否糅合3方的方案,以強化溫和方案的影響力和認受性。不過,討論之後,3方僅同意發表聯合聲明,闡述不接受機構提名以體現集體意志、要求低門檻提名等原則。泛民陣營重申不接受篩選的理念、原則,不能說不重要,只是政改討論已經到了提方案階段,發表聯合聲明退回闡揚理念原則,顯示整合可能性不樂觀。
按昨日「優先場」投票及目前趨勢,公民提名方案在明日「佔中」商討日很大機會獲選為3個方案之一,日後在市民電子投票程序,公民提名方案「勝出」的機會也很大,這樣的話,公民提名有可能透過「佔中」成為整體泛民的訴求,屆時政改討論更難以推進。情勢演變至此,與中央抗拒鴿派溫和方案有很大關係,使愈來愈多人感受到中央是要求按其意旨行事,其他什麼都「冇得傾」,不少人因而「棄鴿投鷹」,使鷹派陣營愈趨壯大,鴿派不但遭到中央與鷹派夾擊,也因而倒逼建制陣營的鷹派更加強硬保守,形成惡性循環,若情况不改變,持續下去將會出現兩邊極端對碰局面,屆時不單政改泡湯,社會極可能進一步撕裂,衝擊穩定。
不管中間偏左或靠右
為政改應該團結起來
時局艱困,雖然整合困難,有心人仍然要推動朝整合方向發展,而且應該把目標定得更高——整合政治光譜的中間力量。除了兩邊極端激進者,中間力量在社會上佔大多數,他們有的偏右、有的偏左,屬性跨度大,代表性更高,若能團結起來,形成立場一致,對政改的話語權就成為一股強大力量。今次政改成敗,對香港未來發展極其重要,若政制原地踏步,管治困局更加深化,內耗空轉加劇,香港將滑向衰敗之路。於此關鍵時刻,中間力量應該組織起來、站出來,就普選安排提出合法、合理、合情訴求。
今次政改與過去有一點不同,就是中央很快地就介入討論,例如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到立法會與全體議員會面,中央官員王光亞、李飛在上海與議員座談等,張曉明主任亦已踐行在上海對話的宣示,開始約晤未接觸過的泛民議員。中央主導政改討論,免卻中間蹉跎,理論上可以加快效率,不過,若中央與泛民議員接觸只是泛泛而談,目的在摸底或是甚而搞分化,則看不到有任何積極效用。若中央就實質問題與泛民商討,即使辯論過程中有交鋒,仍然可起到推進討論的效果。現在政改討論讓人覺得意義不大,主要是因為空泛缺乏實質,中央有責任開拓空間,拋出真議題,使政改討論回歸理性,才有可能尋求妥協,達成共識。
特首梁振英和政改3人組,也是政改重要持份者。關於政改五部曲,涉及梁振英,政改3人組則是負責具體實務工作,就政改與中央互動,他們較本港其他人都密切。梁振英和政改3人組在香港,直接感受市民對普選的感情和渴求,期望他們如實向中央反映,有機會要盡量陳情,爭取落實一個符合香港價值取向的普選。事實上,他們在香港管治位居要津,理應知道設若在港實施有不合理限制、有篩選程序的普選,對香港管治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可能較政制原地踏步更嚴重。特首普選,選民一人一票只是形式,普選之真義在於選民有真正選擇,有形式而無真正選擇的特首普選,又豈是香港政改的真正出路?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泛民黨派各有盤算
溫和方案也難整合
今次政改,中央立場與建制派(例如民建聯與工聯會)的方案,實際上藉着控制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排拒所謂不符合「愛國愛港」要求、與中央對抗的人參選特首,簡言之,就是提委會篩走中央不屬意的參選人,獲提委會提名的候選人,則可接受全港合資格選民的選票洗禮。泛民陣營一致反對篩選,不過在方法上有很大分歧,鷹派不理會中央的框架,堅持要求公民提名,鴿派按中央定下的框架,設計達至篩選的方案。從過去5個月中央統率建制派與泛民陣營的攻防戰所見,中央與鴿派沒有交集,與鷹派的主張更是南轅北轍,沒有討論空間。
建制泛民都有鷹派鴿派之分,不過,由於建制派以中央為馬首是瞻,只要中央一聲令下,建制派就會歸隊,因此若有需要,統合不是問題;泛民之間的分歧,由於缺乏機制整合,芸芸泛民中人,也沒有任何個人或政團有足夠威望和能力,只要登高一呼就可協調泛民採取同一步調。
泛民難以整合,有現實事例。上周五,「香港2020」召集人陳方安生與18名學者的4名代表和湯家驊舉行3方會晤,探討在溫和方案的共通點下,可否糅合3方的方案,以強化溫和方案的影響力和認受性。不過,討論之後,3方僅同意發表聯合聲明,闡述不接受機構提名以體現集體意志、要求低門檻提名等原則。泛民陣營重申不接受篩選的理念、原則,不能說不重要,只是政改討論已經到了提方案階段,發表聯合聲明退回闡揚理念原則,顯示整合可能性不樂觀。
按昨日「優先場」投票及目前趨勢,公民提名方案在明日「佔中」商討日很大機會獲選為3個方案之一,日後在市民電子投票程序,公民提名方案「勝出」的機會也很大,這樣的話,公民提名有可能透過「佔中」成為整體泛民的訴求,屆時政改討論更難以推進。情勢演變至此,與中央抗拒鴿派溫和方案有很大關係,使愈來愈多人感受到中央是要求按其意旨行事,其他什麼都「冇得傾」,不少人因而「棄鴿投鷹」,使鷹派陣營愈趨壯大,鴿派不但遭到中央與鷹派夾擊,也因而倒逼建制陣營的鷹派更加強硬保守,形成惡性循環,若情况不改變,持續下去將會出現兩邊極端對碰局面,屆時不單政改泡湯,社會極可能進一步撕裂,衝擊穩定。
不管中間偏左或靠右
為政改應該團結起來
時局艱困,雖然整合困難,有心人仍然要推動朝整合方向發展,而且應該把目標定得更高——整合政治光譜的中間力量。除了兩邊極端激進者,中間力量在社會上佔大多數,他們有的偏右、有的偏左,屬性跨度大,代表性更高,若能團結起來,形成立場一致,對政改的話語權就成為一股強大力量。今次政改成敗,對香港未來發展極其重要,若政制原地踏步,管治困局更加深化,內耗空轉加劇,香港將滑向衰敗之路。於此關鍵時刻,中間力量應該組織起來、站出來,就普選安排提出合法、合理、合情訴求。
今次政改與過去有一點不同,就是中央很快地就介入討論,例如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到立法會與全體議員會面,中央官員王光亞、李飛在上海與議員座談等,張曉明主任亦已踐行在上海對話的宣示,開始約晤未接觸過的泛民議員。中央主導政改討論,免卻中間蹉跎,理論上可以加快效率,不過,若中央與泛民議員接觸只是泛泛而談,目的在摸底或是甚而搞分化,則看不到有任何積極效用。若中央就實質問題與泛民商討,即使辯論過程中有交鋒,仍然可起到推進討論的效果。現在政改討論讓人覺得意義不大,主要是因為空泛缺乏實質,中央有責任開拓空間,拋出真議題,使政改討論回歸理性,才有可能尋求妥協,達成共識。
特首梁振英和政改3人組,也是政改重要持份者。關於政改五部曲,涉及梁振英,政改3人組則是負責具體實務工作,就政改與中央互動,他們較本港其他人都密切。梁振英和政改3人組在香港,直接感受市民對普選的感情和渴求,期望他們如實向中央反映,有機會要盡量陳情,爭取落實一個符合香港價值取向的普選。事實上,他們在香港管治位居要津,理應知道設若在港實施有不合理限制、有篩選程序的普選,對香港管治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可能較政制原地踏步更嚴重。特首普選,選民一人一票只是形式,普選之真義在於選民有真正選擇,有形式而無真正選擇的特首普選,又豈是香港政改的真正出路?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