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年43歲的理文造紙(2314)主席李文俊,香港出生、國外長大、內地立業,是一位典型的香港企業家。20年前在父親支持下北上創業,面對時下年輕人經常投訴欠缺機會,李文俊坦言時代已不同,需要認清目前香港經濟增長已減慢,未來機遇集中內地市場,勉勵年輕人要看長遠些,提早找到出路,呼籲社會要對年輕人公平一點,幫助年輕人一齊找出路。
李文俊的父親李運強是理文手袋的創辦人,大學畢業後的他看到父親工廠內用來裝運手袋的紙箱一直緊絀,決心投入造紙業。在父親打本支持以及自己苦心經營下,理文造紙現時已超越家族生意,公司市值超過200億元,成為內地第二大紙品廠。
經濟有發展才有「機會」
「好多青少年講,你就好啦,20年前那麼多機會。但我反問機會何來?機會是來自經濟發展。」李文俊稱在1960、70以至80年代,香港經濟每年有7至8%增長,回頭看來機會自然多,但時移世易,香港經濟現時每年只得2、3%增長,相對中國每年仍有7至8%的增長,這就是年輕一代常常提及的「機會」,「我堅信未來30年仍是黃金時代,相比美國,中國(經濟)仲有排追」。
李文俊強調時代已大不相同,以前企業家只着眼香港這個700萬人的市場便可以,但今時今日全球一體化,不單是香港人,連美國商人隔着太平洋都去中國找機會。他笑言,現時回大陸工作已不如以前如「賣豬仔」般,日後高鐵建成更是「30分鐘就去到(深圳),等於坐地鐵去中環」,青少年必須要接受到中國工作。
青年太重買樓 前路茫茫燃起怒火
他認為時下不少年輕人十分消極,甚至將迷惘轉為憤怒。不過他理解年輕人不是特意不支持政府不聽話,「根本上他們不知道以後的出路在哪裏!」他指出香港有一個獨有現象就是太看重樓,「很多年輕人只意識到要買樓,連中學生都話要買樓,好似出來工作目標就是買樓」。李文俊憶述,有一次一個中學生問他,如果要學一項技能現時應該學什麼?他回應,環保這一行的機會非常多,尤其在內地,例如理文造紙工廠內配套的污水處理廠就比沙田污水處理場還要大,相信不少內地工廠未來都要花重金做環保,政府亦是如此。此外,香港有很多工作不夠人做,如建築工程、醫療復康等行業,不應只關注地產和零售服務業。
環保醫療建築業 未來機會多
李文俊續稱,每個時代有各自興旺的行業,其父親那時是靠輕工業做手袋起家,李文俊本人則從造紙創業。2000年後較多人靠地產發達,近期科網和環保業則掀起熱潮。他本人任主席的慈善基金「百仁基金」其設立目的正是為青年人導航。該基金舉辦各類入校講座和課外活動,並提供內地實習機會,協助青年人找出路。
不過,從小在加拿大接受教育的李文俊亦認為,相比本地的教育制度,美加地區容許年輕人有較多機會實習、參與組織活動,亦較重視群體的體育活動,諸如欖球、足球等,大學畢業生出來社會工作時亦較合群。相反,「香港父母好多時叫佢坐喺度讀書、補習,不着重群體工作、運動」。
明報記者 葉浩霖、李萌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