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班藝術家近日在中西區尋找消失了的海岸線。藝術家自備了自家創作的流動藝術品,沿着1967年的海邊,發掘昔日與今天,人與海的生活故事。1841、1949、1984、1997、2003……為何這次特別要以1967年為題,要辦一個有關1967海岸線的導賞團?
「這次沿着1967年的海岸線而走,不只是追蹤歷史。而是想在1967這個時空之下,新填出來的空間與市民大眾的生活和本地的文化藝術發展有何關係。」民間藝術組織Art Together藝術到家的負責人張嘉莉Clara說,1967年是香港暴動那一年,這一年以後,殖民地政府開始了一些「文化政策」,試圖緩和香港市民的「反英抗暴」情緒,「暴動以後,殖民地政府希望透過『香港節』加強香港人的歸屬感,是在天星碼頭附近舉行,都是在海邊舉行;又如1969年,香港大會堂高座曾經是『香港美術博物館』」Clara說,藉着一步一步走過1967年的海岸線,尋找今昔海旁,市民大眾生活與香港文化政策之間的交匯。她的研究仍在進行中,兩者之間有沒有相連,目前還是「可能有,可能無」。若有若無,不也是自「香港」出現後,市民大眾與藝術文化一路以來的關係?
1. 中山紀念公園
填海有多大 電車路有多遠
約了Art Together的Clara與陳佩玲Peggy和藝術家區家耀在西環中山紀念公園作為尋找海岸線的起點。港鐵列車還未駛進西環,若乘坐港鐵至上環再步行至中山公園,大概十五至二十分鐘——記者邊走邊想﹕為何近二十年填海而來的土地大多沒有渡輪連接?
「在中山公園出發就是想令參加者知道三四十年間,填海的範圍有多大,距離電車路有多遠。」Clara說。1967年,干諾道以北,中山紀念公園現今位置是一片海洋——這裏就是幾許繁華的三角碼頭。據說這裏從前是西區公園,約十多年前改名為中山紀念公園。在新填海的土地上建成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公園,大家都說不出所以然來,後來在公園的官方網頁看到,百多年前,經常穿梭香港與大陸從事革命的孫中山自然不受清政府歡迎,來到香港又被殖民政府驅逐出境,於是只能在船上約見香港的革命同志與支持者。而其座船經常停泊的地點就是西環三角碼頭,即公園前身的那片海洋。
2. 鹹魚欄
伍惠記:唐樓天台曬鹹魚
我們從公園走到西營盤的鹹魚欄。區家耀特別為這次尋找中西區海岸線之旅,製作了一架「鹹魚車」,以透明膠包着鹹魚,在魚的肚皮內加入車輪。他帶着鹹魚漫遊鹹魚欄,得到不少附近檔主的垂青。
鹹魚欄是指西營盤德輔道西(電車路)與梅芳街、正街及桂香街等橫街一帶。梅芳、桂香,這些「見到都香噴噴」的街道名字,五六十年以來飄蕩出來的卻是鹹魚香。
「沿海有泳棚 堅尼地城旁海泳」
從電車路上轉入梅芳街,還有零落的幾檔綠色鐵皮檔,賣的是來自亞洲各地的鹹魚及乾貨。伍惠記是僅存獨沽一味只賣鹹魚的一檔,檔主伍國祥與太太經營着父親傳下來的事業。「(90年代)結婚後我落檔口,整條街兩旁都是鐵皮檔的,好似花墟咁,地下仍是麻石地磚鋪成,有如石板街。」伍太說。伍生自小住在西營盤,他見過未填海前的那片海,甚至暢泳其中﹕「這裏望出去就是三角碼頭。以前干諾道西以外都是海,直至環尾。沿海都有一些泳棚,但我們會走到堅尼地城海旁去海泳,那裏唔使畀錢。」
伍先生小時住在檔口斜對面那些「舊過藍屋」、屋內是木樓梯的唐樓。現今唐樓沒了,檔口後邊也是港大宿舍的工地。他說﹕「以前這裏一帶唐樓天台都用來曬鹹魚的!住得這條街自然聞得慣鹹魚香。還有曬鹹水草、剪舊報紙……」鹹水草就是膠袋廣泛使用以前的「盛器」,舊報紙不是資料蒐集,而是用來包裝餸菜貨物。
現在這一帶多了不少「牙籤樓」,也沒有人走上去曬鹹魚了。
地下鐵來了,樓價飈升,對於西營盤的居住人口也有影響。「近年多了『鬼佬』住在區內。以前過了上環蘇豪便少有外國人居住,但近年樓價急升,外國公司給駐港員工的住屋津貼變相『縮水』,所以西人也『被迫』西移這區。」伍生說。不過是數年前的光景,當時德輔道西與皇后大道西之間的橫街,有很多方形的休憩小公園,如今大多變了工地。
3. 鹹魚拍賣行
合利:生產加工零售一條龍
轉出德輔道西,不少鹹魚舖都兼賣海味雜貨,甚或轉型為海味舖。沿電車路找得到電車路旁的合利。平日的合利左右兩邊牆都掛滿鹹魚,每月卻總有幾天店內外都堆滿了人──這裏是行內僅存數間鹹魚拍賣行之一,「若說生產、加工、批發、零售外銷一條龍都做的,就只剩我們一間!」合利老闆區振鵬說。
那天下午三時四十分,十多名鹹魚商人聚在合利。店員早早清理現場,老闆準時拿起他的密底算盤,開始了鹹魚拍賣。店員每次匆匆將兩三箱分批推出,眾人圍觀,自然會有人「出口術」將鹹魚評彈一番,區生也會回嘴,來來回回,賣手在密底算盤跟區生議價,各人出價後,區生一分鐘以內便會算出魚落誰家﹕「池記56」、「德昌27」,舖名及他們的出價,還有一些暗號。拍賣在舖面進行,不少路人或外地遊人都可駐足欣賞這場由來以久,不知延續至何時的傳統。下午四時六分,不到半小時的拍賣結束。「三十年前,拍賣天天都有,還分上下兩場。現在一個月大概四五次,不定期。現在賣貨不到從前的三分一。」他說。
1967年,區先生仍然是中學生,每天從西環到何文田上學,「每天行出去深水埗碼頭搭船到深水埗再轉車上學,所以成日遲到」。跟西營盤德輔道西、干諾道西的老店上了年紀的店主談舊時,「望出去就係碼頭啦」是常識。問他1967年暴動,這裏有沒有搶劫糧食?「以前西營盤一帶都係苦力『打回來』的,不會有人來搞事。總之電車路兩旁最太平!」區說。
4. 米舖
馬路原是碼頭 送「米」艇仔停泊
干諾道西上多數是海味、乾貨批發行,也有三兩間白米批發行。Peggy說以前這區有不少米舖。經過以鐵閘重門深鎖的舖頭,有如銀行,原來是米舖。「以前白米是香港人主要糧食,店舖自然也成為搶劫的目標。」她說,戰前香港的食米可以自由經火車從內地運到香港,而米舖多由潮州人經營。至戰後白米卻由聯合國配給,50年代以後才交回自由市場運作,當時政府批出大約50個進口食米牌照,米商可從泰國等地進口白米。
經過一間白米批發商,門前放着白米、紅米甚至黑米作零售。不少老人家也拉車仔來「糴米」。老闆陳先生說以前主要做批發,現在的人多吃麵包少湊米氣,所以米行所剩無幾,「以前出面馬路就是碼頭,送貨艇仔就停在前面,苦力用膊頭托着兩三包米過來,每包五十公斤」。
5. 西港城&花布街
傳「鹹濕佬」於此得名
從鹹魚欄走到西港城門前,現在是空地與花槽。有些老人家,坐在花槽邊。Peggy說,這裏及附近曾是酒樓和煙花之地,「據說前邊大廈是大酒家,酒家的露台不時有大老倌唱戲,消費不起酒家的平民就會坐在西港城外邊,免費欣賞老倌們的演出。另外,這裏也有一些碼頭苦力經常幫襯的妓院,傳說『鹹濕佬』這名稱源於此,因為姐姐仔的恩客大都是碼頭工人,經常身水身汗,又鹹又濕。」
殖民地建築西港城曾是街市,現在裏頭則是名店、連鎖店。「以前西港城的天台曾經租借給藝術團體habitus,數年前關閉後,那個空間好像還鎖上了。」Clara說,現在西港城頂層有不少布店,是從上環「花布街」永安街「遷移」過去的。我們走到永安街看看從前花布街的模樣,巷口還有一檔推車小販檔,則巷的盡頭成了商業大廈。我們大概都猜到了那些花布街為何會變成了倔頭巷。
文 蔡琇莹
圖 林俊源
編輯 顏澤蓉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這次沿着1967年的海岸線而走,不只是追蹤歷史。而是想在1967這個時空之下,新填出來的空間與市民大眾的生活和本地的文化藝術發展有何關係。」民間藝術組織Art Together藝術到家的負責人張嘉莉Clara說,1967年是香港暴動那一年,這一年以後,殖民地政府開始了一些「文化政策」,試圖緩和香港市民的「反英抗暴」情緒,「暴動以後,殖民地政府希望透過『香港節』加強香港人的歸屬感,是在天星碼頭附近舉行,都是在海邊舉行;又如1969年,香港大會堂高座曾經是『香港美術博物館』」Clara說,藉着一步一步走過1967年的海岸線,尋找今昔海旁,市民大眾生活與香港文化政策之間的交匯。她的研究仍在進行中,兩者之間有沒有相連,目前還是「可能有,可能無」。若有若無,不也是自「香港」出現後,市民大眾與藝術文化一路以來的關係?
1. 中山紀念公園
填海有多大 電車路有多遠
約了Art Together的Clara與陳佩玲Peggy和藝術家區家耀在西環中山紀念公園作為尋找海岸線的起點。港鐵列車還未駛進西環,若乘坐港鐵至上環再步行至中山公園,大概十五至二十分鐘——記者邊走邊想﹕為何近二十年填海而來的土地大多沒有渡輪連接?
「在中山公園出發就是想令參加者知道三四十年間,填海的範圍有多大,距離電車路有多遠。」Clara說。1967年,干諾道以北,中山紀念公園現今位置是一片海洋——這裏就是幾許繁華的三角碼頭。據說這裏從前是西區公園,約十多年前改名為中山紀念公園。在新填海的土地上建成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公園,大家都說不出所以然來,後來在公園的官方網頁看到,百多年前,經常穿梭香港與大陸從事革命的孫中山自然不受清政府歡迎,來到香港又被殖民政府驅逐出境,於是只能在船上約見香港的革命同志與支持者。而其座船經常停泊的地點就是西環三角碼頭,即公園前身的那片海洋。
2. 鹹魚欄
伍惠記:唐樓天台曬鹹魚
我們從公園走到西營盤的鹹魚欄。區家耀特別為這次尋找中西區海岸線之旅,製作了一架「鹹魚車」,以透明膠包着鹹魚,在魚的肚皮內加入車輪。他帶着鹹魚漫遊鹹魚欄,得到不少附近檔主的垂青。
鹹魚欄是指西營盤德輔道西(電車路)與梅芳街、正街及桂香街等橫街一帶。梅芳、桂香,這些「見到都香噴噴」的街道名字,五六十年以來飄蕩出來的卻是鹹魚香。
「沿海有泳棚 堅尼地城旁海泳」
從電車路上轉入梅芳街,還有零落的幾檔綠色鐵皮檔,賣的是來自亞洲各地的鹹魚及乾貨。伍惠記是僅存獨沽一味只賣鹹魚的一檔,檔主伍國祥與太太經營着父親傳下來的事業。「(90年代)結婚後我落檔口,整條街兩旁都是鐵皮檔的,好似花墟咁,地下仍是麻石地磚鋪成,有如石板街。」伍太說。伍生自小住在西營盤,他見過未填海前的那片海,甚至暢泳其中﹕「這裏望出去就是三角碼頭。以前干諾道西以外都是海,直至環尾。沿海都有一些泳棚,但我們會走到堅尼地城海旁去海泳,那裏唔使畀錢。」
伍先生小時住在檔口斜對面那些「舊過藍屋」、屋內是木樓梯的唐樓。現今唐樓沒了,檔口後邊也是港大宿舍的工地。他說﹕「以前這裏一帶唐樓天台都用來曬鹹魚的!住得這條街自然聞得慣鹹魚香。還有曬鹹水草、剪舊報紙……」鹹水草就是膠袋廣泛使用以前的「盛器」,舊報紙不是資料蒐集,而是用來包裝餸菜貨物。
現在這一帶多了不少「牙籤樓」,也沒有人走上去曬鹹魚了。
地下鐵來了,樓價飈升,對於西營盤的居住人口也有影響。「近年多了『鬼佬』住在區內。以前過了上環蘇豪便少有外國人居住,但近年樓價急升,外國公司給駐港員工的住屋津貼變相『縮水』,所以西人也『被迫』西移這區。」伍生說。不過是數年前的光景,當時德輔道西與皇后大道西之間的橫街,有很多方形的休憩小公園,如今大多變了工地。
3. 鹹魚拍賣行
合利:生產加工零售一條龍
轉出德輔道西,不少鹹魚舖都兼賣海味雜貨,甚或轉型為海味舖。沿電車路找得到電車路旁的合利。平日的合利左右兩邊牆都掛滿鹹魚,每月卻總有幾天店內外都堆滿了人──這裏是行內僅存數間鹹魚拍賣行之一,「若說生產、加工、批發、零售外銷一條龍都做的,就只剩我們一間!」合利老闆區振鵬說。
那天下午三時四十分,十多名鹹魚商人聚在合利。店員早早清理現場,老闆準時拿起他的密底算盤,開始了鹹魚拍賣。店員每次匆匆將兩三箱分批推出,眾人圍觀,自然會有人「出口術」將鹹魚評彈一番,區生也會回嘴,來來回回,賣手在密底算盤跟區生議價,各人出價後,區生一分鐘以內便會算出魚落誰家﹕「池記56」、「德昌27」,舖名及他們的出價,還有一些暗號。拍賣在舖面進行,不少路人或外地遊人都可駐足欣賞這場由來以久,不知延續至何時的傳統。下午四時六分,不到半小時的拍賣結束。「三十年前,拍賣天天都有,還分上下兩場。現在一個月大概四五次,不定期。現在賣貨不到從前的三分一。」他說。
1967年,區先生仍然是中學生,每天從西環到何文田上學,「每天行出去深水埗碼頭搭船到深水埗再轉車上學,所以成日遲到」。跟西營盤德輔道西、干諾道西的老店上了年紀的店主談舊時,「望出去就係碼頭啦」是常識。問他1967年暴動,這裏有沒有搶劫糧食?「以前西營盤一帶都係苦力『打回來』的,不會有人來搞事。總之電車路兩旁最太平!」區說。
4. 米舖
馬路原是碼頭 送「米」艇仔停泊
干諾道西上多數是海味、乾貨批發行,也有三兩間白米批發行。Peggy說以前這區有不少米舖。經過以鐵閘重門深鎖的舖頭,有如銀行,原來是米舖。「以前白米是香港人主要糧食,店舖自然也成為搶劫的目標。」她說,戰前香港的食米可以自由經火車從內地運到香港,而米舖多由潮州人經營。至戰後白米卻由聯合國配給,50年代以後才交回自由市場運作,當時政府批出大約50個進口食米牌照,米商可從泰國等地進口白米。
經過一間白米批發商,門前放着白米、紅米甚至黑米作零售。不少老人家也拉車仔來「糴米」。老闆陳先生說以前主要做批發,現在的人多吃麵包少湊米氣,所以米行所剩無幾,「以前出面馬路就是碼頭,送貨艇仔就停在前面,苦力用膊頭托着兩三包米過來,每包五十公斤」。
5. 西港城&花布街
傳「鹹濕佬」於此得名
從鹹魚欄走到西港城門前,現在是空地與花槽。有些老人家,坐在花槽邊。Peggy說,這裏及附近曾是酒樓和煙花之地,「據說前邊大廈是大酒家,酒家的露台不時有大老倌唱戲,消費不起酒家的平民就會坐在西港城外邊,免費欣賞老倌們的演出。另外,這裏也有一些碼頭苦力經常幫襯的妓院,傳說『鹹濕佬』這名稱源於此,因為姐姐仔的恩客大都是碼頭工人,經常身水身汗,又鹹又濕。」
殖民地建築西港城曾是街市,現在裏頭則是名店、連鎖店。「以前西港城的天台曾經租借給藝術團體habitus,數年前關閉後,那個空間好像還鎖上了。」Clara說,現在西港城頂層有不少布店,是從上環「花布街」永安街「遷移」過去的。我們走到永安街看看從前花布街的模樣,巷口還有一檔推車小販檔,則巷的盡頭成了商業大廈。我們大概都猜到了那些花布街為何會變成了倔頭巷。
文 蔡琇莹
圖 林俊源
編輯 顏澤蓉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