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棄商當社工 助死而無憾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04日 21:35
2014年05月04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醫院的維生儀器一聲聲響起,身穿白袍的蕭貞健一步步走過,頓足於末期癌症病人的牀邊,轉身向默不作聲的家屬道﹕「左手握着病人的手、右手按着他的額頭,彎下身,這是最貼近耳邊說話的距離。」年逾四十的蕭貞健不是醫生,昔日突然失去雙親,毅然由商界轉做社工,協助家屬面對生命倒數,解開他們埋藏的心結,以一句道謝或抱歉代替「你安心去吧」等說話,不讓遺憾令他們恐懼離別。


東區醫院臨牀腫瘤科助理社工主任蕭貞健,專責末期癌症病人的「寧養服務」,他說每月平均有30人因癌病離世,接受服務的約有15人。帶着沉穩聲線的他,每天來回病牀之間,留意病患與家人的交流,部分卻似是「等時間過」,牀邊的家人或默不作聲、或看着手機,「可能要表達心底話不容易,就要幫(引導)他們講出來」。


驅使蕭貞健踏上社工之路,是1992年先後面對父親患癌病逝、母親急病不治的噩耗。「母親的離開令我有不少遺憾……」,事緣蕭以往總覺母親說話大聲,相處不是責備、就是吵架,關係形同「互相傷害」;直至老父死後,與母親相處時間多了,傾談間才發現母親一直為他的出生引以為傲,責備是怕「慈母多敗兒」的激將法。


放下採購工作 攻讀社工課程

無奈蕭貞健兩次錯過摯親的最後一面,遺憾是心結雖解開,卻來不及與母親去一次旅行、說一句愛她的說話就要別離。當時26歲的他,毅然放下西裝骨骨的採購工作,攻讀4年制的社工夜校課程,輾轉穿上白袍擔當駐院社工。


工作爭分奪秒 助解病人家屬心結

面對患癌病人的生命時限,蕭說其工作「最緊要快」,包括舉辦生日會、尋找離家出走的兒子等,盡力化解病患與家人的心結,又總會「袋着」一至兩條選擇題,助家屬道出心聲。「好似有一個與患病父親關係較差的兒子,我會畀佢揀『老竇你咁衰,我都唔嬲你。你安心去啦』,或者『我知過去我哋有衝突,都唔重要,最重要我家仲陪住你』」。


一句道謝或抱歉 更勝「你安心去吧」

他又提醒,家屬都習慣說「你安心去吧」,但曾有病人每逢聽到妻子說這句話,會不斷用手拍打病牀,形容「將心比己」都未必想聽到這類說話,寧願能回顧他們的過去,為他們所作的事說句「多謝」或「對不起」,但最好也是「三句起、四句止」,以體恤病人需要。「當然也不是每次都能圓滿,有病人曾說想去夏威夷,就只能推張按摩椅上病房,播着夏威夷音樂及照片」。


蕭貞健認同「死亡的恐懼來自遺憾」,笑言現時有兩個分別10歲和16歲的兒子,總會珍惜與他們相處,遇上任何事情,都總會提醒他們「你還差我一句多謝或對不起」,以令他日毋須帶着憾事離開。


明報記者 錢瑋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