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任職註冊社工14年的蕭貞健,在擔任醫院「靈養服務」之前,主力是培訓15至29歲的年輕人在院內擔當義工。蕭笑言,不少人認為這代年輕人早熟,但在面對生死課題仍會手足無措,「曾有15歲女孩,自言夠成熟上病房輔導,結果擁着病人的妻子哭起來,要他人開解」;同時有不少義工在此契機下走上社工路,正如現年28歲的劉彥欣,也因而改變了人生觀。
接觸癌症病人 學習與困難相處
劉彥欣在2002年中五會考後的暑假,無意間參與了由蕭貞健負責的醫院義工培訓,教導他們與病人溝通、舉辦活動等。「當時我尚年輕,也未有親人離世經驗,死亡之事感覺離我很遠」。
直至她踏入癌症病人病房,卻對生命有另一種體會﹕「病房內有患癌伯伯,每天都感到痛楚不適,卻笑言痛處早如生命一部分,重要是還有多少時間,能與家人相處」。
對一個中五的會考生而言,考試、放榜已如「天大般的事情」,「但我在反思,其實我們也應將所經歷的困難,當成自己一部分,學習與它相處」。劉笑言,不曾在病房內落淚,但始終會對病患的情况感到鬱悶,會盡量將情况放於病房,離開醫院後就要暫時放低。劉彥欣一直在醫院當義工,甚至選擇修讀社工課程,成為註冊社工。
10公立醫院提供寧養服務
本港現時有10間公立醫院提供「寧養服務計劃」,包括東區醫院、瑪麗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等,而東區醫院去年初亦增設兩間「安靈病房」,給彌留病人與家屬獨立病房,度過最後相處的時光。
接觸癌症病人 學習與困難相處
劉彥欣在2002年中五會考後的暑假,無意間參與了由蕭貞健負責的醫院義工培訓,教導他們與病人溝通、舉辦活動等。「當時我尚年輕,也未有親人離世經驗,死亡之事感覺離我很遠」。
直至她踏入癌症病人病房,卻對生命有另一種體會﹕「病房內有患癌伯伯,每天都感到痛楚不適,卻笑言痛處早如生命一部分,重要是還有多少時間,能與家人相處」。
對一個中五的會考生而言,考試、放榜已如「天大般的事情」,「但我在反思,其實我們也應將所經歷的困難,當成自己一部分,學習與它相處」。劉笑言,不曾在病房內落淚,但始終會對病患的情况感到鬱悶,會盡量將情况放於病房,離開醫院後就要暫時放低。劉彥欣一直在醫院當義工,甚至選擇修讀社工課程,成為註冊社工。
10公立醫院提供寧養服務
本港現時有10間公立醫院提供「寧養服務計劃」,包括東區醫院、瑪麗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等,而東區醫院去年初亦增設兩間「安靈病房」,給彌留病人與家屬獨立病房,度過最後相處的時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