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黃霑(原名黃湛森)身故後,港大社會學系副教授吳俊雄(梁款)受黃霑家人委託,走進他的書房,處理他的遺物。花了八年時間,在他書房的字紙堆、錄音帶、相片之中,整理出一位香港大眾「只知前台,不知後台」的「霑叔」——鹹濕、粗口、煙屎牙、不文霑、填詞人、廣告人背後,也曾是喇沙head prefect,導演、作曲家、電影配樂師、記錄了香港不同面貌的專欄作家、有家國情懷的知識分子、翻譯了性學經典的「鹹濕佬」。
吳俊雄花一輪工夫整理黃霑的創作黑盒,重構了香港流行文化史上那位永遠較人走得前的黃霑。今年是黃霑逝世十周年,研究成果《黃霑書房》網站亦在近月出台。
「今次唔想講一個大家都熟悉的黃霑故事。人人都聽過他的招牌笑聲、鹹濕笑話,粗口,『三個光頭佬』形象都太深入民心。直至我上去他書房看他留下來的,發現以上印象可能只屬他面貌的不過十分之一。黃霑面對public有一個樣,看過他書房的東西便發現他至少仲有九個樣係我哋未曾見過。」吳俊雄說。
這期的「生活達人」是筆者無緣親炙的香港流行文化教父,唯有訪問吳俊雄教授,讓他說說在故紙堆中重構出來、大眾並不熟知的黃霑。
寫作達人——讀專欄 認識黃霑真性情
「如果有人問我認識黃霑的捷徑是什麼,我會叫他讀黃霑的專欄文章。他自言自己的文字不是最好,金庸,甚至倪匡也好過他。但他真是因為有興趣才寫,寫出真性情。他有時也會交行貨,但會寫一些他自己也解不開的心情。」吳俊雄在黃霑家中書房內,找到他從一九六八年至二○○四年寫過的專欄文章剪報——黃霑首個長期專欄就在一九六八年的《明報》登場,欄名「隨筆」。「他的專欄文字我讀了又讀。這些專欄中匿埋了很多寶藏。他會寫年少時在《學苑》做過什麼;小時候錄音時見過姚敏(作曲家)、李香蘭,這些傳說中的名字,他親眼目睹,知道他們的脾性、音樂修為,有所謂的insider's view,敘述一個我們只聽聞但不認識的年代。」他在不同的專欄,風格內容也不盡相同,有鹹鹹濕濕、爛笪笪但押韻的打油詩;轉頭又寫「如何保存嶺南粵劇作為文化瑰寶」;有時又會寫家裏的荷花香……這些文字之就書房追尋黃湛森身世與故事的起點。
為電影鍾情
寫下粵語流行曲中不朽香江名句的黃霑,香港人對他的歌詞琅琅上口,其填詞人的身分經常蓋過了其他瓣數的創作。「其實他對待電影好認真,他說他最愛的可能是電影。佢係發燒電影友,細細個看遍嶺南粵劇至國語歌舞片,西片勁睇。後來六十年代,跟羅卡陸離等人『去癲』,睇杜魯福、高達,特別鍾意黑澤明。」不是吳俊雄提及,還不知霑叔原來導演過兩部電影!
一九七四、七五年,三十出頭的霑叔拍了兩齣電影,處男作叫《天堂》(一九七四1974),另一齣是由嶄露頭角的溫拿樂隊領銜主演的《大家樂》(1975)。吳說︰「《天堂》寫的是五十年代,一個才子走難到澳門,無處立足至後來落地生根的故事。一九七○年代當時香港經濟開始起飛,但他仍拍五十年代的心情,可見他着緊這段歷史。」生於一九四一年的黃霑,八歲是從廣州隨家人逃到香港。走難,是他那一代大部分人的經驗。「《大家樂》則是一套搖滾音樂劇!整套戲的劇情是由流行曲來推進,沒有太多對白,而十多首歌都由他作曲編曲填詞。」《點解手牽手》、《L-O-V-E,Love》就是電影內的歌曲。年輕黃霑導演夠膽起用還是長髮、鬆糕鞋,還未曾大紅的溫拿。為着『黃霑書房』研究吳俊雄重看這套戲,現仍覺amazing——三十多年前的電影形式,至今無人夠膽拍。「書房裏還有他著短褲在片場拍戲的相片!有場跳樓戲他更是真身試跳。」《大家樂》是當年票房第三高的電影,溫拿自此更上一層樓。「他的電影不會很夫子自道、文以載道,但商業化得來又較其他人行前少少。」
櫃桶底的《調景嶺風雲》
整理黃霑書房資料時,吳俊雄發現了一大疊沒有用過的電影稿。「霑叔父親是親國民黨人,每年雙十便掛雙十國旗,不喜歡與共產黨有關的東西。黃湛森小朋友就是在這種環境長大。雙十,國共、調景嶺這些他都好上心。八十年代他想拍的不是賺錢的題材,反而是一套很歷史性的《調景嶺風雲》。」時為一九八八、八九年,他剛離開廣告界,想拍戲但始終沒拍成。
「他在稿中寫下了電影的構思:拍調景嶺是一個symbol,symbol of 一種中國人想達到但達唔到的狀態,流落異鄉的心情。電影中的五十年代的士兵,也象徵了民國至國共年代之間爆發出來的那種既想國家強大,又不知國家之後會發展成點的心情。既有國民主義,但又怕這件事自己承擔不來。整個民族,從多年的皇朝變成一個共和國,應該怎麼辦?」不文霑背後原來有着知識分子思考國家民族問題的一面,這個面貌在娛樂版應該難佔篇幅。「所以拍唔成我睇都有原因。」吳俊雄說完便望着電腦自己打了幾個哈哈。
「如果四十五歲的霑叔仍在二○一四年行走,佢應該會爆啲嘢出來。佢好破格。」可能會是比《狂舞派》更型到爆hip-hop歌劇?
電影配樂達人
因為愛電影,黃霑最出色的創作與電影有關——電影配樂及作曲。《倩女幽魂》的《人間道》、《笑傲江湖》的《滄海一聲笑》和《梁祝》等等。這批富中樂特色但又摩登的電影插曲,曲詞都由霑叔包辦。「特別是跟徐克合作的電影,每首音樂都呈現了電影中的『世界』,如《上海之夜》的配樂是靡靡之音風格。他小時便認識那班從上海來的音樂人,跟他們學嘢。有關上海的音樂佢自然有把握做出來。」霑叔小時候聽聽埋埋的音樂、電影,中西方的,都是他日後創作的養分,而他又滋養了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文化。「電影《青蛇》,徐克要他做印度feel的音樂插曲,但印度音樂的音樂結構、音調與和音跟中國音樂差好遠。於是他將小時候在聽過香港電台印度音樂節目的這些『寶藏』取出來,重新再聽,熟習這一種聲音,做出了一堆配樂及一首叫《莫呼洛迦》的插曲,好得意,是中國聲音,但印度氛圍嘅曲。」《莫呼洛迦》是梵語,是很Bollywood風卻由辛曉琪主唱的歌曲,可見黃霑走得幾前。
流行音樂達人
《上海灘》的歌詞是用 二十五分鐘填出來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顧嘉煇寫好歌後,深夜在電話將旋律「讀」給霑叔聽,因為第二天便要交給葉麗儀錄音了。霑叔後來也自爆膾炙人口的歌詞其實有漏動:「在我心中起伏夠」一句那個「夠」字,其實唔make sense。填下去只為填窿!「但他歌詞內的豪情,放眼大中華都難有人寫出來:『萬水千山縱橫鎅Z懼風急雨翻疴車藃]吐風雷㼄慾U霜杯雪盞』。他古文根柢深厚,創作時卻輕易將古代感覺『轉化』到現代世界,現代人聽起來不會感到突兀。」吳俊雄說很多人說黃霑是鬼才、才子,但鬼才還鬼才,鬼才要在制度下生存,「這個制度有時容許一些騎呢的東西,但又會逼出一些『蠻力』出來。香港流行文化就是有如此可愛的地方——又爛又精彩。以此來評價霑叔,好過叫佢絕世鬼才。」
廣告達人
粵語流行歌的先聲
黃霑自一九六五年開始從事廣告創作,「廣告是他的『米飯』,bread and butter」。當年有他的「黃與林廣告創作」公司。廣告是集體創作,但從他公司出品之中,可以看到他們精於將舶來品「本地化」:「如『以羅果子鹽,清熱氣』,一句便將鬼佬嘢變成民間本地嘢,清熱氣喎。」吳說那些廣告都難以辨別哪些出自黃霑手筆,但肯定的是他花在廣告的時間最多。「他在論文也提到,廣告歌就是粵語流行曲的先驅。Sam Hui之前,用粵語創作而又有『摩登』聲的音樂就是廣告歌,很多流行曲高手,如顧嘉煇、戴樂民(Romeo Diaz)都做了很多廣告歌。」
鹹濕達人
想大家破壁去一個唔同嘅世界
霑叔外號「不文霑」,但這只是「面子」,「裏子」其實是希望通過多講兩句社會禁忌,嘗試叫我哋大家替香港行出一個新想法。「佢粗口一面是真實的。他說過鹹濕笑話自己講完笑就得啦,為何要寫《不文集》?因為他覺得成個社會唔夠鹹濕,香港社會很現代化,但在談及性事上還是很多禁區。他覺得做人何必如此?不如我講兩個鹹濕笑話畀你聽,等大家破壁啦,去一個唔同嘅世界啦!他熟讀很多嚴肅性書經典,如《The Hite's Report》 、《Kinsey's Report》。」他在霑叔書房發現了廿年前霑叔將《The Hite's Report》譯成了中文的手稿,「我見到那些稿,成個人停頓了。之前教同學話呢本係勁嘢,要熟讀,點知廿年前那個叫黃霑的人已經翻譯了出來。震驚囉。」說他不文,只是我們「只知前台,而不知後台」的想法。
學習達人
流行文化唔係咁做出嚟㗎
吳俊雄雖不是黃霑的博士論文導師,但黃霑自動走去旁聽他的兩科課。這位勤力學生,往往以其 insider's view,指出學院學者在思考上一些與現實有距離的「所以然」:「有次我說徐克拍《黃飛鴻》電影,將五呎四五的李連杰拍得七呎咁威猛,因為他用了很多低角度攝影機,而徐克就是用這些鏡頭來製造巨人!」怎料下課後霑叔跟他說:「吳博士,你頭先講錯咗啲嘢。拍攝當日我在現場,事實是李連杰因腳傷咗踢唔起,為了避拍他下身動作才盡量用鏡頭影他的上身動作,踢腳再搵替身補做。你說的真係一場誤會呀,流行文化唔係咁做出嚟㗎!」吳自言:「我當堂面都黃!」
有時這位黃同學質疑的又會是課堂上教授提到的學者:「我在堂上提到阿多諾(Theodor Adorno)對流行文化的批評。課後霑叔有點激氣的問我:『究竟Adorno係咪真係聽過流行音樂㗎?如果佢真係聽過Frank Sinatra唱歌,無可能話流行文化係單一產品來的。淨係呢個歌手已經有不同風格啦!』佢係真心問,不是想『拎書包』來要『矯正』我。他十三歲便聽法蘭仙納杜拉的音樂,這是他聽過,經歷過的事。」
「他是創作人、記錄者和研究人,三重身分。專欄文字是他的記錄,他又是最重要的流行文化創作人之一,更是學院內唯一揹着這些身分的研究員。」吳俊雄說,這位學生學習很仔細,不知便不知,會虛心求教,往往問着對的問題。
將自己的位置輕輕帶過
黃同學在十多年前已經問吳教授:「做口述歷史是否可以『自己訪問自己』?因為說到香港流行音樂的某段歷史,最熟的人叫黃湛森,即我本人。」而時至今日,Auto oral history 中自問自答的道德問題,正是學界討論得興致勃勃的話題。「當時我給他的回答是:你即管去訪問黃湛森呢個人,他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最後黃霑到底有沒有訪問過黃湛森?可能有可能沒有,但他的粵語流行曲博士論文中,明顯地將自己的位置輕輕帶過,「黃霑論文前半部寫從一九三○年代寫至一九六○年代的部分寫得非常精彩,寫得很放,但後半部寫一九七○年開始的,卻寫得很『隔涉』,如一些歷史大事、社會狀態、重要人士,他沒有提,尤其有關黃霑的部分,他將之隱沒了。他會寫︰『有個作詞人叫黃霑,寫了一首不錯的詞』便fullstop。好像去到門口卻沒有進去。我讀得也不過癮。可惜。」吳說,他做《黃霑書房》研究,或多或少,是希望將黃霑㼄懂鼢邥韘^在粵語流行曲之中,屬於他的位置。「如果我事前知道有機會做他的研究,每次跟他傾偈,我都一定開錄音機。」但世事往往沒有早知。他唯有靠在黃霑書房翻箱倒篋,東拉西扯,拼湊出這位香港流行文化工業中的達人,從那些藏在他「黑盒」裏的創作,讀出這位達人和他的時代,一路走來。
《黃霑書房》
www.hkmemory.org/jameswong/wjs/web/index.php
文、蔡琇莹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吳俊雄花一輪工夫整理黃霑的創作黑盒,重構了香港流行文化史上那位永遠較人走得前的黃霑。今年是黃霑逝世十周年,研究成果《黃霑書房》網站亦在近月出台。
「今次唔想講一個大家都熟悉的黃霑故事。人人都聽過他的招牌笑聲、鹹濕笑話,粗口,『三個光頭佬』形象都太深入民心。直至我上去他書房看他留下來的,發現以上印象可能只屬他面貌的不過十分之一。黃霑面對public有一個樣,看過他書房的東西便發現他至少仲有九個樣係我哋未曾見過。」吳俊雄說。
這期的「生活達人」是筆者無緣親炙的香港流行文化教父,唯有訪問吳俊雄教授,讓他說說在故紙堆中重構出來、大眾並不熟知的黃霑。
寫作達人——讀專欄 認識黃霑真性情
「如果有人問我認識黃霑的捷徑是什麼,我會叫他讀黃霑的專欄文章。他自言自己的文字不是最好,金庸,甚至倪匡也好過他。但他真是因為有興趣才寫,寫出真性情。他有時也會交行貨,但會寫一些他自己也解不開的心情。」吳俊雄在黃霑家中書房內,找到他從一九六八年至二○○四年寫過的專欄文章剪報——黃霑首個長期專欄就在一九六八年的《明報》登場,欄名「隨筆」。「他的專欄文字我讀了又讀。這些專欄中匿埋了很多寶藏。他會寫年少時在《學苑》做過什麼;小時候錄音時見過姚敏(作曲家)、李香蘭,這些傳說中的名字,他親眼目睹,知道他們的脾性、音樂修為,有所謂的insider's view,敘述一個我們只聽聞但不認識的年代。」他在不同的專欄,風格內容也不盡相同,有鹹鹹濕濕、爛笪笪但押韻的打油詩;轉頭又寫「如何保存嶺南粵劇作為文化瑰寶」;有時又會寫家裏的荷花香……這些文字之就書房追尋黃湛森身世與故事的起點。
為電影鍾情
寫下粵語流行曲中不朽香江名句的黃霑,香港人對他的歌詞琅琅上口,其填詞人的身分經常蓋過了其他瓣數的創作。「其實他對待電影好認真,他說他最愛的可能是電影。佢係發燒電影友,細細個看遍嶺南粵劇至國語歌舞片,西片勁睇。後來六十年代,跟羅卡陸離等人『去癲』,睇杜魯福、高達,特別鍾意黑澤明。」不是吳俊雄提及,還不知霑叔原來導演過兩部電影!
一九七四、七五年,三十出頭的霑叔拍了兩齣電影,處男作叫《天堂》(一九七四1974),另一齣是由嶄露頭角的溫拿樂隊領銜主演的《大家樂》(1975)。吳說︰「《天堂》寫的是五十年代,一個才子走難到澳門,無處立足至後來落地生根的故事。一九七○年代當時香港經濟開始起飛,但他仍拍五十年代的心情,可見他着緊這段歷史。」生於一九四一年的黃霑,八歲是從廣州隨家人逃到香港。走難,是他那一代大部分人的經驗。「《大家樂》則是一套搖滾音樂劇!整套戲的劇情是由流行曲來推進,沒有太多對白,而十多首歌都由他作曲編曲填詞。」《點解手牽手》、《L-O-V-E,Love》就是電影內的歌曲。年輕黃霑導演夠膽起用還是長髮、鬆糕鞋,還未曾大紅的溫拿。為着『黃霑書房』研究吳俊雄重看這套戲,現仍覺amazing——三十多年前的電影形式,至今無人夠膽拍。「書房裏還有他著短褲在片場拍戲的相片!有場跳樓戲他更是真身試跳。」《大家樂》是當年票房第三高的電影,溫拿自此更上一層樓。「他的電影不會很夫子自道、文以載道,但商業化得來又較其他人行前少少。」
櫃桶底的《調景嶺風雲》
整理黃霑書房資料時,吳俊雄發現了一大疊沒有用過的電影稿。「霑叔父親是親國民黨人,每年雙十便掛雙十國旗,不喜歡與共產黨有關的東西。黃湛森小朋友就是在這種環境長大。雙十,國共、調景嶺這些他都好上心。八十年代他想拍的不是賺錢的題材,反而是一套很歷史性的《調景嶺風雲》。」時為一九八八、八九年,他剛離開廣告界,想拍戲但始終沒拍成。
「他在稿中寫下了電影的構思:拍調景嶺是一個symbol,symbol of 一種中國人想達到但達唔到的狀態,流落異鄉的心情。電影中的五十年代的士兵,也象徵了民國至國共年代之間爆發出來的那種既想國家強大,又不知國家之後會發展成點的心情。既有國民主義,但又怕這件事自己承擔不來。整個民族,從多年的皇朝變成一個共和國,應該怎麼辦?」不文霑背後原來有着知識分子思考國家民族問題的一面,這個面貌在娛樂版應該難佔篇幅。「所以拍唔成我睇都有原因。」吳俊雄說完便望着電腦自己打了幾個哈哈。
「如果四十五歲的霑叔仍在二○一四年行走,佢應該會爆啲嘢出來。佢好破格。」可能會是比《狂舞派》更型到爆hip-hop歌劇?
電影配樂達人
因為愛電影,黃霑最出色的創作與電影有關——電影配樂及作曲。《倩女幽魂》的《人間道》、《笑傲江湖》的《滄海一聲笑》和《梁祝》等等。這批富中樂特色但又摩登的電影插曲,曲詞都由霑叔包辦。「特別是跟徐克合作的電影,每首音樂都呈現了電影中的『世界』,如《上海之夜》的配樂是靡靡之音風格。他小時便認識那班從上海來的音樂人,跟他們學嘢。有關上海的音樂佢自然有把握做出來。」霑叔小時候聽聽埋埋的音樂、電影,中西方的,都是他日後創作的養分,而他又滋養了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文化。「電影《青蛇》,徐克要他做印度feel的音樂插曲,但印度音樂的音樂結構、音調與和音跟中國音樂差好遠。於是他將小時候在聽過香港電台印度音樂節目的這些『寶藏』取出來,重新再聽,熟習這一種聲音,做出了一堆配樂及一首叫《莫呼洛迦》的插曲,好得意,是中國聲音,但印度氛圍嘅曲。」《莫呼洛迦》是梵語,是很Bollywood風卻由辛曉琪主唱的歌曲,可見黃霑走得幾前。
流行音樂達人
《上海灘》的歌詞是用 二十五分鐘填出來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顧嘉煇寫好歌後,深夜在電話將旋律「讀」給霑叔聽,因為第二天便要交給葉麗儀錄音了。霑叔後來也自爆膾炙人口的歌詞其實有漏動:「在我心中起伏夠」一句那個「夠」字,其實唔make sense。填下去只為填窿!「但他歌詞內的豪情,放眼大中華都難有人寫出來:『萬水千山縱橫鎅Z懼風急雨翻疴車藃]吐風雷㼄慾U霜杯雪盞』。他古文根柢深厚,創作時卻輕易將古代感覺『轉化』到現代世界,現代人聽起來不會感到突兀。」吳俊雄說很多人說黃霑是鬼才、才子,但鬼才還鬼才,鬼才要在制度下生存,「這個制度有時容許一些騎呢的東西,但又會逼出一些『蠻力』出來。香港流行文化就是有如此可愛的地方——又爛又精彩。以此來評價霑叔,好過叫佢絕世鬼才。」
廣告達人
粵語流行歌的先聲
黃霑自一九六五年開始從事廣告創作,「廣告是他的『米飯』,bread and butter」。當年有他的「黃與林廣告創作」公司。廣告是集體創作,但從他公司出品之中,可以看到他們精於將舶來品「本地化」:「如『以羅果子鹽,清熱氣』,一句便將鬼佬嘢變成民間本地嘢,清熱氣喎。」吳說那些廣告都難以辨別哪些出自黃霑手筆,但肯定的是他花在廣告的時間最多。「他在論文也提到,廣告歌就是粵語流行曲的先驅。Sam Hui之前,用粵語創作而又有『摩登』聲的音樂就是廣告歌,很多流行曲高手,如顧嘉煇、戴樂民(Romeo Diaz)都做了很多廣告歌。」
鹹濕達人
想大家破壁去一個唔同嘅世界
霑叔外號「不文霑」,但這只是「面子」,「裏子」其實是希望通過多講兩句社會禁忌,嘗試叫我哋大家替香港行出一個新想法。「佢粗口一面是真實的。他說過鹹濕笑話自己講完笑就得啦,為何要寫《不文集》?因為他覺得成個社會唔夠鹹濕,香港社會很現代化,但在談及性事上還是很多禁區。他覺得做人何必如此?不如我講兩個鹹濕笑話畀你聽,等大家破壁啦,去一個唔同嘅世界啦!他熟讀很多嚴肅性書經典,如《The Hite's Report》 、《Kinsey's Report》。」他在霑叔書房發現了廿年前霑叔將《The Hite's Report》譯成了中文的手稿,「我見到那些稿,成個人停頓了。之前教同學話呢本係勁嘢,要熟讀,點知廿年前那個叫黃霑的人已經翻譯了出來。震驚囉。」說他不文,只是我們「只知前台,而不知後台」的想法。
學習達人
流行文化唔係咁做出嚟㗎
吳俊雄雖不是黃霑的博士論文導師,但黃霑自動走去旁聽他的兩科課。這位勤力學生,往往以其 insider's view,指出學院學者在思考上一些與現實有距離的「所以然」:「有次我說徐克拍《黃飛鴻》電影,將五呎四五的李連杰拍得七呎咁威猛,因為他用了很多低角度攝影機,而徐克就是用這些鏡頭來製造巨人!」怎料下課後霑叔跟他說:「吳博士,你頭先講錯咗啲嘢。拍攝當日我在現場,事實是李連杰因腳傷咗踢唔起,為了避拍他下身動作才盡量用鏡頭影他的上身動作,踢腳再搵替身補做。你說的真係一場誤會呀,流行文化唔係咁做出嚟㗎!」吳自言:「我當堂面都黃!」
有時這位黃同學質疑的又會是課堂上教授提到的學者:「我在堂上提到阿多諾(Theodor Adorno)對流行文化的批評。課後霑叔有點激氣的問我:『究竟Adorno係咪真係聽過流行音樂㗎?如果佢真係聽過Frank Sinatra唱歌,無可能話流行文化係單一產品來的。淨係呢個歌手已經有不同風格啦!』佢係真心問,不是想『拎書包』來要『矯正』我。他十三歲便聽法蘭仙納杜拉的音樂,這是他聽過,經歷過的事。」
「他是創作人、記錄者和研究人,三重身分。專欄文字是他的記錄,他又是最重要的流行文化創作人之一,更是學院內唯一揹着這些身分的研究員。」吳俊雄說,這位學生學習很仔細,不知便不知,會虛心求教,往往問着對的問題。
將自己的位置輕輕帶過
黃同學在十多年前已經問吳教授:「做口述歷史是否可以『自己訪問自己』?因為說到香港流行音樂的某段歷史,最熟的人叫黃湛森,即我本人。」而時至今日,Auto oral history 中自問自答的道德問題,正是學界討論得興致勃勃的話題。「當時我給他的回答是:你即管去訪問黃湛森呢個人,他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最後黃霑到底有沒有訪問過黃湛森?可能有可能沒有,但他的粵語流行曲博士論文中,明顯地將自己的位置輕輕帶過,「黃霑論文前半部寫從一九三○年代寫至一九六○年代的部分寫得非常精彩,寫得很放,但後半部寫一九七○年開始的,卻寫得很『隔涉』,如一些歷史大事、社會狀態、重要人士,他沒有提,尤其有關黃霑的部分,他將之隱沒了。他會寫︰『有個作詞人叫黃霑,寫了一首不錯的詞』便fullstop。好像去到門口卻沒有進去。我讀得也不過癮。可惜。」吳說,他做《黃霑書房》研究,或多或少,是希望將黃霑㼄懂鼢邥韘^在粵語流行曲之中,屬於他的位置。「如果我事前知道有機會做他的研究,每次跟他傾偈,我都一定開錄音機。」但世事往往沒有早知。他唯有靠在黃霑書房翻箱倒篋,東拉西扯,拼湊出這位香港流行文化工業中的達人,從那些藏在他「黑盒」裏的創作,讀出這位達人和他的時代,一路走來。
《黃霑書房》
www.hkmemory.org/jameswong/wjs/web/index.php
文、蔡琇莹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