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前文筆者重點介紹了伊斯蘭極端教派的危害,但切不可由此認為伊斯蘭教就是極端的,維吾爾就是極端狂熱的宗教民族。首先須知,極端伊斯蘭教派在新疆並非主流,其影響範圍有限,而其影響的發揮,與政府對極端宗教活動打壓、反分裂意識形態的控制擴大化、基層吏治腐敗有重要的關係。
成為新疆主流靠信念非戰爭
無論是在歷史還是現實,伊斯蘭教同世界所有信仰一樣,都具有為人們提供信仰、指定生活意義、解釋內外世界的功能。伊斯蘭教之所以能夠取代景教(早期基督教派)、薩滿、佛教等其他宗教,成為新疆乃至於整個中亞地區的主要宗教,根本上依靠的還是信仰而非「宗教聖戰」。例如正式開啓新疆伊斯蘭「聖戰」歷史的喀拉汗王朝,就是伊斯蘭信仰化了的突厥民族之國,而並非從中東阿拉伯地區過來的「聖戰之軍」所建立的王朝;這與當年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很不一樣。
而且即便就戰爭言,伊斯蘭教進入之前,西域地區的戰爭就很頻繁;信仰伊斯蘭教的花剌子模帝國之被蒙古大軍所滅,也非因為它對蒙古帝國發動了宗教聖戰。再從大的世界歷史進程來看,古代世界從阿拉伯到中亞的伊斯蘭化過程所收服的信衆,基本都屬游牧民族,而這是否與西藏佛教取代苯教、「忽必烈蒙古」接受儒家文化、清代蒙古草原民衆改宗佛教等進程具有某種內在歷史進化的邏輯一致性?即相對原始的多神信仰的部落游牧文明,被「一神信仰」(師宗孔孟的儒家文明,也可算是「一神信仰」)的「普世文明」系統所取代。
高壓鬆綁回教信仰自覺恢復
而說到當代中國大陸,同其他宗教信仰在1978年後迅速恢復一樣,伊斯蘭教信仰的恢復,並非境外影響所至,而是政治高壓鬆綁後,穆斯林民衆對傳統文化信仰的自覺恢復,至於說這在早期得到政府的支持、幫助,主要不過是順應民意而已,並非是民族宗教政策的失誤。所以,缺乏信仰的漢民族,不應以自己的思維,去片面理解信教族群的心理。再說,今天大陸主流社會不正焦慮於信仰的缺失和道德價值的坍塌嗎?
另外在南疆地區,宗教信仰撫慰人心的作用或更明顯。該地區大部分農村2009年之前,人均年純收入長期低於2000元,但南疆農民,卻大都淳樸、善良。香港朋友不妨登陸新疆「最後一公里」微信(http://topic.ts.cn/201403/lastonek/node_129270.htm),從上面所發布的南疆農民淳樸、明亮的眼神,就不難感受到這一點。相形之下,相對更富裕的烏魯木齊、內地,乃至近期的香港,恐怕戾氣就太重了。
維吾爾習俗入世風趣幽默
再則,新疆地區傳統的伊斯蘭信仰是相當世俗的。且不說游牧風格更重的哈薩克人,即便是信仰相對更虔誠的維吾爾人也是如此。上世紀之前維吾爾男性,尤其是青年男性,抽煙、飲酒者衆,結婚等慶典上,大家又唱又跳。即使在高度政治化的「文革」後期,在烏魯木齊,時常也可以看到即興的街頭類似「麥西來甫」歌舞活動,不同民族的路人,都可自由地加入歡快起舞。至於維吾爾人的幽默、風趣,更是廣為人知。
總之,正如新疆民間學者唐立久先生所概括:維吾爾民族是有信仰的民族、追求知識的民族、尋求財富的民族、享受快樂的民族。而這種綜合的民族性格,不僅在過去幫助他們在環境相對惡劣的沙漠綠洲條件下,不斷發展壯大,也令他們更可能在現代化社會中,既追求進步,又堅守信仰,更知足而快樂地生活;而不至於變成缺乏靈魂的貪婪無度者。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問題,對於自然生態脆弱的新疆來說,更是一種「可持續生存」所必須有的真正先進、文明的生活哲學。
故此,若在反對極端宗教思想的同時,卻把傳統的正面價值一起廢棄,豈非災難?漢族社會已經自釀了難以彌補的災難,難道還要讓維吾爾社會重蹈覆轍嗎?
作者簡介﹕廣州暨南大學教授
成為新疆主流靠信念非戰爭
無論是在歷史還是現實,伊斯蘭教同世界所有信仰一樣,都具有為人們提供信仰、指定生活意義、解釋內外世界的功能。伊斯蘭教之所以能夠取代景教(早期基督教派)、薩滿、佛教等其他宗教,成為新疆乃至於整個中亞地區的主要宗教,根本上依靠的還是信仰而非「宗教聖戰」。例如正式開啓新疆伊斯蘭「聖戰」歷史的喀拉汗王朝,就是伊斯蘭信仰化了的突厥民族之國,而並非從中東阿拉伯地區過來的「聖戰之軍」所建立的王朝;這與當年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很不一樣。
而且即便就戰爭言,伊斯蘭教進入之前,西域地區的戰爭就很頻繁;信仰伊斯蘭教的花剌子模帝國之被蒙古大軍所滅,也非因為它對蒙古帝國發動了宗教聖戰。再從大的世界歷史進程來看,古代世界從阿拉伯到中亞的伊斯蘭化過程所收服的信衆,基本都屬游牧民族,而這是否與西藏佛教取代苯教、「忽必烈蒙古」接受儒家文化、清代蒙古草原民衆改宗佛教等進程具有某種內在歷史進化的邏輯一致性?即相對原始的多神信仰的部落游牧文明,被「一神信仰」(師宗孔孟的儒家文明,也可算是「一神信仰」)的「普世文明」系統所取代。
高壓鬆綁回教信仰自覺恢復
而說到當代中國大陸,同其他宗教信仰在1978年後迅速恢復一樣,伊斯蘭教信仰的恢復,並非境外影響所至,而是政治高壓鬆綁後,穆斯林民衆對傳統文化信仰的自覺恢復,至於說這在早期得到政府的支持、幫助,主要不過是順應民意而已,並非是民族宗教政策的失誤。所以,缺乏信仰的漢民族,不應以自己的思維,去片面理解信教族群的心理。再說,今天大陸主流社會不正焦慮於信仰的缺失和道德價值的坍塌嗎?
另外在南疆地區,宗教信仰撫慰人心的作用或更明顯。該地區大部分農村2009年之前,人均年純收入長期低於2000元,但南疆農民,卻大都淳樸、善良。香港朋友不妨登陸新疆「最後一公里」微信(http://topic.ts.cn/201403/lastonek/node_129270.htm),從上面所發布的南疆農民淳樸、明亮的眼神,就不難感受到這一點。相形之下,相對更富裕的烏魯木齊、內地,乃至近期的香港,恐怕戾氣就太重了。
維吾爾習俗入世風趣幽默
再則,新疆地區傳統的伊斯蘭信仰是相當世俗的。且不說游牧風格更重的哈薩克人,即便是信仰相對更虔誠的維吾爾人也是如此。上世紀之前維吾爾男性,尤其是青年男性,抽煙、飲酒者衆,結婚等慶典上,大家又唱又跳。即使在高度政治化的「文革」後期,在烏魯木齊,時常也可以看到即興的街頭類似「麥西來甫」歌舞活動,不同民族的路人,都可自由地加入歡快起舞。至於維吾爾人的幽默、風趣,更是廣為人知。
總之,正如新疆民間學者唐立久先生所概括:維吾爾民族是有信仰的民族、追求知識的民族、尋求財富的民族、享受快樂的民族。而這種綜合的民族性格,不僅在過去幫助他們在環境相對惡劣的沙漠綠洲條件下,不斷發展壯大,也令他們更可能在現代化社會中,既追求進步,又堅守信仰,更知足而快樂地生活;而不至於變成缺乏靈魂的貪婪無度者。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問題,對於自然生態脆弱的新疆來說,更是一種「可持續生存」所必須有的真正先進、文明的生活哲學。
故此,若在反對極端宗教思想的同時,卻把傳統的正面價值一起廢棄,豈非災難?漢族社會已經自釀了難以彌補的災難,難道還要讓維吾爾社會重蹈覆轍嗎?
作者簡介﹕廣州暨南大學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