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沙中線擴考古尋足迹 借外助力講香港故事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28日 06:35
2014年04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港鐵沙中線土瓜灣站地盤發掘出大批古代文物,古物古蹟辦事處認為由於有重大發現,已要求港鐵擴大考古範圍至周圍土地,港鐵亦同意把研究範圍擴大,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完成考古工作。這即是把原本去年第三季已完成的考古工作順延一年,儘管有憂慮港鐵為了遷就工程,可能選取「方便自己」的保育方案,但港鐵願意延長考古工程完成日期,這一取態是應該支持的。


港鐵允延考古工作

九龍城歷史再發掘

由於在土瓜灣站地盤土層發現大批文物,更有不止一口遠至宋元年代的方井,香港的歷史到底可以追溯至什麼時期、今天仍然矗立着宋王臺石碑的九龍城一帶在七八百年前是何等模樣、香港的先民究竟早在何時遷入,這不僅是社會大眾興趣盎然的話題,於考古以及歷史角度而言,對重塑香港歷史以及尋求香港的根,都是極為重要的探究。如今港鐵應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要求擴大研究範圍,總算在目前這一階段從善如流。


香港近30年大興土木,這固然有助巿民改善生活質素,但舊建築群隆然倒下的同時,一同失去的是人們生活中的歷史片段。失去中環一個碼頭或灣仔一條街,與數百年前的古物流失是兩回事,然而從人文層次而言,對舊日人與事的追憶,客觀上足以構成香港歷史的一部分——社會對幾十年前胼手胝足的日子難以忘懷,其實人人心裏都有一本自己的香港歷史。這種民風應該保持,特區政府如何在發展及保育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是近10年人們的關注焦點;這次沙中線土瓜灣地盤的古物發現,應可視作香港史的主要成分,而這部有別於殖民地年代英版香港史的新香港史,能否寫出來能否順利完成,端視特區政府如何正確看待古物保育。


這次沙中線考古挖掘出來的文物盈千,更有不止一口眾所注目的宋元方形古井,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對本報記者稱,北宋的《清明上河圖》亦有類似沙中線地盤挖出的方井。這一比對,令人對沙中線地盤古物的興趣大為增加,眾所周知,《清明上河圖》係北宋畫家張擇端繪作,描述北宋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人們有興趣了解,土瓜灣地盤的方井與北宋年間的歷史有何關連。4年前,《清明上河圖》仿製本在港展出,掀起一陣熱潮,如今有學者指出土瓜灣方井與《清明上河圖》類似,說不定紙本上的歷史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引起巿民的關注及興趣將是必然。


內地考古顯著

西方科技佔先

由於有方井及大量古物,我們認為,以香港本身的考古實力,可能未能做到事事周全,若是決心考古,可以通過政府及院校向內地及國際機構借調人力協助。考古工程其中之一講究的是比對,內地的經驗及人力比香港遙遙領先,借重內地專家,對考古工程將事半功倍。近年內地考古不乏矚目成果,例如甘肅張掖西城驛遺址等,都是世所矚目的考古出土,香港借助內地協助自然不過,相信也不會遭拒。


內地之外,西方考古的水平亦不遑多讓,科技能力是西方強項,香港在這一方面有其地利優勢,儘管內地考古界與外界交流日多,然而香港大專院校長年作為東西方交流平台,對外接觸頻繁,東西皆助,水乳交融,在考古保育上得到長足進展,更有助土瓜灣站地盤的進一步發掘。


國家文物局本月中舉行會議,宣布今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內容,主旨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其中一項是「保護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這句話香港借來一用,那便是「保護文化遺產,講好香港故事」,而這一部香港故事極有機會就是在我們腳板底下,珍惜、愛護,自是必然的。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