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這個夏天,有逾百年歷史的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 Museum),將舉辦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展覽。
博物館將展出超過80件抗議道具,加上剪報、相片及紀錄片等,它們見證了這四十年來地球不同角落的街頭運動,更是推動社會進步,令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一分子。
驟耳聽上去好像沒什麼特別,之所以說這個展覽走到時代前面,原因是,部分展品並不是「死」後被供在博物館讓人憑弔,它們在展期完結後會回到社會去,繼續各自的使命。
它們仍會在人們之後爭取公義的過程中,被看見,撥動一撮人的心弦,然後改變一點東西。
衝擊博物館傳統形態
一般放在博物館內的展品,像畫作等私人珍藏的藝術品,是美麗而精緻的,因而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在民眾運動中,即使經過精心策劃的行動,很多工具也因時間或資源有限而比較粗糙,但當中蘊含了巨大的生命力、淒美的情感,以及具顛覆的創意。博物館有意讓社運的記憶更立體呈現在大眾眼前。
事實上,聯合策展人Gavin Grindon在博物館跟我們會面時說,單單把街頭的抗議道具放到博物館去的做法,已是某程度上衝擊博物館的傳統形態,象徵了對體制的批判。早在十九世紀,博物館的用途是維穩,不但有防止騷亂和煽動叛亂的意圖,也是為了消耗掉沒事便喝醉酒的工人一些休閒時光,展示出一種從上而下的威權。而街頭的抗爭物品,代表的是從古而今的社會鬥爭,是草根從下而上、推動改變的媒介。策展人希望在這樣的設定下,讓參觀者從設計中感受公民的定義,重新思考社會和政治背景。
獨一無二 亦互相影響
這次舉辦抗爭物品的展覧,兼顧了縱橫兩軸。在橫向方面,指的是抗爭議題和物品的多元化和擴散力量。抗議工具不止有來自英國、西班牙等多個歐洲國家,也有來自美國、俄羅斯、智利、墨西哥等。而它們的概念,既獨一無二,也互相影響。好像設立路障,有人用設計成書的盾牌,有人用桌椅,可見一個抗爭意念誕生後,啟發了不同地方的人,各自根據議題,採用同一意念,卻又設計出僅屬於那次運動的工具。
在縱向方面, 策展人蒐羅了從1970年代至今的社會運動道具,作品橫跨差不多半世紀。那是因為從那個時間開始,人類逐漸發展出足以令抗議工具百花齊放的科技,社會的經濟、政治背景也有了相當程度的轉變,刺激了更多人走出來爭取和平、平等的權利。因此,參觀者有機會可以見到數十年的演變。
不過,Grindon坦言,應用到尖端科技的道具,多以實驗性質為主,現實中的社會運動,畢竟大多屬於平民,大部分時候沒有多長的籌備時間,也沒有多寬裕的預算,使用的工具仍然以紙板、橫額為主。只是,目前社交網站被廣泛應用,人們會把覺得有趣的,即時拍照並上載,為了爭取曝光,參與者會在內容字眼上下工夫。在這個層面上,抗爭的工具是傳統的媒介,並沒有直接使用到新技術,卻又因為科技,人們在思考如何使用原有的媒介時,多了一重的考量,塑造出新的語氣。使用同一件工具,因為科技,而接觸到更多人,影響的力量在加大、擴闊。這亦是演變。
為了讓更多人掌握抗爭道具的製法,博物館更打算在展覽期間舉辦工作坊,參加者完成後可帶走作品,應用到現實去。
info
「抗爭道具(Disobedient Objects)」展覽
地點: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 Museum)The Porter Gallery
日期:2014年7月26日至2015年2月1日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早上10:00至下午5:45
星期五延長開放時間至晚上10:00
收費:免費入場
抗爭n年 百花齊放
世界各地的人數十年來,都在以不同方式挑戰權威。他們利用各種觸手可及的物品或行為表達訴求,從戴面具上街、創作標語橫額、製作手工藝品、舉辦示威營至舞台表演等等,有的漂亮,有的幽默,有的充滿諷刺,都令人不得不佩服當中別出心裁的創意,以及醉倒於人們祈求更美好世界的心願。
而這些推動改革的手法主要分為四類,包括發聲、直接行動、創造世界和鞏固意念。「抗爭道具」策展人Grindon透露,將會把不同團體租借來的展品,歸納到個別的範疇。但一件道具和行為,身上可能採納了超過一種手法,公眾可在觀賞展覽時,跟其他參加者討論。
文 穆沐霂
圖 受訪者提供
編輯 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博物館將展出超過80件抗議道具,加上剪報、相片及紀錄片等,它們見證了這四十年來地球不同角落的街頭運動,更是推動社會進步,令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一分子。
驟耳聽上去好像沒什麼特別,之所以說這個展覽走到時代前面,原因是,部分展品並不是「死」後被供在博物館讓人憑弔,它們在展期完結後會回到社會去,繼續各自的使命。
它們仍會在人們之後爭取公義的過程中,被看見,撥動一撮人的心弦,然後改變一點東西。
衝擊博物館傳統形態
一般放在博物館內的展品,像畫作等私人珍藏的藝術品,是美麗而精緻的,因而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在民眾運動中,即使經過精心策劃的行動,很多工具也因時間或資源有限而比較粗糙,但當中蘊含了巨大的生命力、淒美的情感,以及具顛覆的創意。博物館有意讓社運的記憶更立體呈現在大眾眼前。
事實上,聯合策展人Gavin Grindon在博物館跟我們會面時說,單單把街頭的抗議道具放到博物館去的做法,已是某程度上衝擊博物館的傳統形態,象徵了對體制的批判。早在十九世紀,博物館的用途是維穩,不但有防止騷亂和煽動叛亂的意圖,也是為了消耗掉沒事便喝醉酒的工人一些休閒時光,展示出一種從上而下的威權。而街頭的抗爭物品,代表的是從古而今的社會鬥爭,是草根從下而上、推動改變的媒介。策展人希望在這樣的設定下,讓參觀者從設計中感受公民的定義,重新思考社會和政治背景。
獨一無二 亦互相影響
這次舉辦抗爭物品的展覧,兼顧了縱橫兩軸。在橫向方面,指的是抗爭議題和物品的多元化和擴散力量。抗議工具不止有來自英國、西班牙等多個歐洲國家,也有來自美國、俄羅斯、智利、墨西哥等。而它們的概念,既獨一無二,也互相影響。好像設立路障,有人用設計成書的盾牌,有人用桌椅,可見一個抗爭意念誕生後,啟發了不同地方的人,各自根據議題,採用同一意念,卻又設計出僅屬於那次運動的工具。
在縱向方面, 策展人蒐羅了從1970年代至今的社會運動道具,作品橫跨差不多半世紀。那是因為從那個時間開始,人類逐漸發展出足以令抗議工具百花齊放的科技,社會的經濟、政治背景也有了相當程度的轉變,刺激了更多人走出來爭取和平、平等的權利。因此,參觀者有機會可以見到數十年的演變。
不過,Grindon坦言,應用到尖端科技的道具,多以實驗性質為主,現實中的社會運動,畢竟大多屬於平民,大部分時候沒有多長的籌備時間,也沒有多寬裕的預算,使用的工具仍然以紙板、橫額為主。只是,目前社交網站被廣泛應用,人們會把覺得有趣的,即時拍照並上載,為了爭取曝光,參與者會在內容字眼上下工夫。在這個層面上,抗爭的工具是傳統的媒介,並沒有直接使用到新技術,卻又因為科技,人們在思考如何使用原有的媒介時,多了一重的考量,塑造出新的語氣。使用同一件工具,因為科技,而接觸到更多人,影響的力量在加大、擴闊。這亦是演變。
為了讓更多人掌握抗爭道具的製法,博物館更打算在展覽期間舉辦工作坊,參加者完成後可帶走作品,應用到現實去。
info
「抗爭道具(Disobedient Objects)」展覽
地點: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 Museum)The Porter Gallery
日期:2014年7月26日至2015年2月1日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早上10:00至下午5:45
星期五延長開放時間至晚上10:00
收費:免費入場
抗爭n年 百花齊放
世界各地的人數十年來,都在以不同方式挑戰權威。他們利用各種觸手可及的物品或行為表達訴求,從戴面具上街、創作標語橫額、製作手工藝品、舉辦示威營至舞台表演等等,有的漂亮,有的幽默,有的充滿諷刺,都令人不得不佩服當中別出心裁的創意,以及醉倒於人們祈求更美好世界的心願。
而這些推動改革的手法主要分為四類,包括發聲、直接行動、創造世界和鞏固意念。「抗爭道具」策展人Grindon透露,將會把不同團體租借來的展品,歸納到個別的範疇。但一件道具和行為,身上可能採納了超過一種手法,公眾可在觀賞展覽時,跟其他參加者討論。
文 穆沐霂
圖 受訪者提供
編輯 方曉盈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