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蔡素玉﹕也論民主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25日 06:35
2014年04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英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近期刊登了一篇題為〈民主〉(Democracy)的專題文章,非常有趣,特別在香港為2017年特首選舉方式諮詢期出現,更有參考意義,在這裏跟各位讀者分享。


眾所周知,《經濟學人》是典型的西方雜誌,一向對西方國家所奉行的資本主義和民主選舉制度推崇備至,對其他的任何政治制度即使不是恨之入骨,也是嗤之以鼻。所以當這篇文章刊登後,吸引了不少眼球,包括本人。


該文詳細分析了全球所有用民選方式選舉領導人的國家,比較這些國家在實現民主選舉後的狀况,特別是她們在落實人權、人民自主、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國家建設、政府廉潔等多方面的轉變。當然主調仍然認為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一個可取的制度,但使人意外的是該文清楚的表明幾乎所有在20世紀至今轉變政治制度,成為歐美所要她們實行的民主選舉制度後,無一成功的例子。在所有上述的社會因素,幾乎沒有任何改善,甚至比改變以前更差。


該文同時指出,即使是「民主」的大本營,英、美等國家近年來的表現也很使人失望,英國在上世紀50年代有20%的市民參加政黨,但現在只剩下1%。民調同時發現過半的歐美國民不相信他們的政府,在英國,超過60%的市民認為他們的政客說謊。選舉的投票率也在大幅度減少。(《華盛頓郵報》也指出民調顯示0%的德國工人認為他們可以透過投票選舉來改變政府的政策)。


文章更指出,所有民主國家所出現的問題,除了國際因素和地方主義外,最主要的是他們全民直選,即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所造成的。當然文章很詳細的列舉了直選對這些國家帶來的負面的結果,也提出了一些比較有建設性(按:筆者個人意見)的建議。


承認中國模式政治制度

難以置信的是該文承認了中國模式的政治制度是民主選舉以外的另一個的模式。(筆者按:文章雖然沒有表明這是一個可行的方式,卻清楚的列舉了中國模式的驚人成功,似乎認為這是個更有效的模式)。 有一段話實在是可圈可點:多數評論員很正確的批評中國政府用各種方式控制公眾輿論,由壓制異見人士到監察互聯網,但諷刺的是當權者這種強硬的控制卻是為了能夠更加貼近民意。同時我們看到中國領導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功處理一些國家重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民主國家是幾十年都解決不了的。簡單例子,中國在兩年內把養老退休金伸延到覆蓋2.4億農村人口,這個數字比美國現在整個退休系統所覆蓋的人數還多。


無獨有偶,早前美國《華盛頓郵報》整版刊登了專家學者對西方民主制度的評述。標題更用上「民主制度正在走向滅亡」。對目前歐美各國所奉行的民主制度也作了分析,得到的結論跟《經濟學人》非常相似。她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分析,但得出的結果卻驚人的相同。


回到眼前,香港正在對2017年特首選舉方式爭論得沸沸揚揚。不少學者政客表示不惜破壞香港的法治精神,不惜犯法,也要爭取香港的民主選舉跟西方的那一套完全一樣,照搬無誤。個別政客更跑到美國去,要求外國插手香港事務,乞求人家把他們已經認為行不通的方式塞到香港來。就像家裏要換電視機,大家在討論換那種比較適合自家用,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硬要買圓角凸面那種老款。有的更跑到鄰家那裏,請鄰居把他們那部需要修理的老機搬來家裏用。


什麼樣的民主才最適合香港?

其實,正如國內學者所說民主是個好東西。有民主當然比沒民主好,問題是什麼樣的民主才最適合香港目前的狀况?硬搬國內那套來香港必定不適合,但硬搬國外那套,不管是美國的、英國的、德國的,難道就適合嗎?或者適合,也或者不適合!這就需要我們香港人團結一致,理性的討論分析,目的只有一個:什麼樣的特首選舉才對香港最好,才最適合目前香港的狀况。 我們香港人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拚搏,製造過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們的國家也一樣,完全靠自己的力量,30年內創造了無數的奇蹟,這種創造力還在進行中。因此我深信我們香港人在國家的有力支持下,完全有能力找出最適合我們的一套制度,我們不需要外國人來指點,更不需要,也不應該用任何觸犯法律的行為來達至這個目標。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