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周中美經濟數據皆不俗,前者首季增長勝預期,後者零售銷售、通脹均轉強,但市場反應不同,中資股回落,美股向上,表現迥異相信是反映政策預期。習李上台後,政策飄忽,綜合官員的言論、姿態以至出台的政策,市場根本無法組織出中央有何想法,這是中資股進一步上升的重大阻力;反觀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除了首次會議後失言之外,至今一直表現得極為鴿派,故強勁經濟數據未有引起收緊憂慮,讓市場安心炒作。在此環境下,動力股有重拾升軌的基礎。
中央放水審慎 政策難大轉向
胡溫時代,壓就壓,保就保,節奏分明,成功捕捉高低位,回報相當驚人。習李上台後,政策方向相當曖昧,特別是踏入2014年,改革元年既強調調結構,又要穩增長創造轉型條件,有所謂將轉型與穩增長相結合之說,令股市投資者聽得一頭霧水,是救市還是改革?買動力股還是舊經濟股?特別是國指彈起之後,與動力股一同失去動力,資金均欠缺方向,齊齊在復活節長假前先行鳴金收兵。
最新的政策是對符合要求的縣域農商行和合作銀行實行降準。究竟這是寬鬆政策的前奏,還是中央救市無望的雞肋?市場眾說紛紜。國務院常務會議的結論不是隨機性的,當中有客觀環境的考慮、中央政策目標,更涉及各大政治勢力的妥協。此前各大傳媒鋪天蓋地指放寬限購令,結果就連信貸放寬亦欠奉,只有鐵路投資加碼、棚戶區改造及小微企業減稅,可見中央堅持轉型、解開房地產綁架經濟的死結的態度有多堅決。
今次定向降準,筆者認為會上肯定有討論過更大範圍的降準,但最終卻只惠及農村金融,反映中央對開閘放水極度審慎,而最基層的經濟亦可能開始受到波及,需要提前出手保底。若說這是政策全面轉向的前奏,則今後經濟必定要急轉直下,出現大破的局面,但筆者則傾向中央是頂住了巨大政治壓力,拒絕作出讓步,只要經濟保持平穩,政策就無望轉向寬鬆。
動力股多維持高增長
雖然中國經濟千瘡百孔,但暫時還是應該以平穩格局為基礎,對於調整已深的動力股是一個有利的環境。首先,政策不會寬鬆,舊經濟股的增長便不會太快,最多只有單位數字,低估值是事實,但以市盈增長率來說,未必較高估值的動力股吸引。瑞銀報告就指出,動力股多數能維持20%至25%增長,但很多傳統經濟股的指引僅是0%至5%,兩者的市盈增長率分別是0.8倍及1.2倍,若撇除內銀股,後者更高達1.5倍。
此外,就算局面穩定,但投資者還是會擔心金融風險,相對於傳統股份,科技、環保、醫藥等板塊還是較為安全。醫藥股呈雙底回升,騰訊(0700)亦見於500元之上反覆回穩,低位更高。一旦出現高位更高便可確認重拾動力。
[江宗仁 還看今朝]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