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家樂再闖神州 回歸平實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22日 21:35
2014年04月22日 21: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近期打擊公款消費,百貨餐飲業叫苦連天。本地餐飲企業中,最早一批勇闖內地的大家樂(0341),在早年都曾遇過同樣困境。大家樂CEO羅開光說,1992年首度進軍中國市場時,當其他食店日入3000元時,大家樂每店每日進帳已是「萬元戶」,更大展拳腳擴張,但其實八成收入都要開發票,意味都是公款消費,結果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推國企改革後,公款消費大減,1996年只好收縮業務。經一事、長一智,大家樂於2002年起再闖神州,但策略已變成多「實」少「虛」,針對滿足一般市民口腹之慾,而非追求裝高檔奢侈。


大家樂在1968年成立,至今已46年,其間經歷本港經濟起伏,首席執行官羅開光說:「時間耐,代表着什麼?代表見過高又見過低,見過振奮、好掂的時候,亦見過失落。」這正好形容大家樂在內地發展,1992年首次深圳開舖,到1996年大舉收縮,直到2002年才重新打入內地。


90年代國企客 八成開發票

他憶述在1992年首度進軍中國市場,當時內地欠缺大型商場,食店種類少,大家樂作為外來戶帶來新飲食文化自然大受歡迎,「有些個體戶每日進帳3000元、4000元(人民幣.下同)已非常好,大家樂已成為過萬元戶」。當時內地平均每店收入比香港平均營業額高2倍。


朱鎔基控公款消費 關剩6分店

心雄的大家樂隨即大展拳腳擴張,華南區、以至上海、北京都有開店。不過其實當時主要消費群體是吃飯可以報銷的國企及公職人員,以午市計算八至九成客都要求開發票。翻看一些內地媒體資料,當時大家樂一客燒春雞賣38元,而深圳區一個普通飯盒才賣兩三元,難怪只有可以報銷的客群才消費得起。


這個受惠內地國企的小陽春僅持續了三數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在1993、1994年推行宏觀調控,公款消費大減。大家樂生意隨之銳減,被逼將內地的所有分店進行收縮,最終只留下6間店舖。


內地重塑品牌11年 已擁百分店

在1996年至2002年期,大家樂對僅留下數間店進行改革,摒棄了巨無霸式管理、即由香港跨境指揮內地經營,而是找來管理層常駐當地,並採用分紅方式激勵經營,「賺到錢你去分,直頭當是自己的生意去辦」。這樣大家樂才逐漸摸清當地市場,貨物供應的實際狀况。


大家樂於2002年再度大舉進軍內地,截至2013年3月底,大家樂品牌在內地109間分店,主要集中在華南及華東,內地貢獻11.261億元,按年增長14.1%,增速高過香港的6%。羅開光指出,在內地長期經營要多實少虛,「做虛的利潤率當然要好,但難以持久」。大家樂要務實,針對一般市民的飲食需求,簡單而言,就是滿足工作相關、朋友交際以及家庭聚會三大飲食需求。加上靠着有中央工場、龐大分店網絡帶來的規模效應,令到價格更加親民,做到物超所值。


羅開光又認為集中於一兩個地區做當地地頭蟲,比做過江龍要面對本土對手來得實在。


明報記者 葉浩霖、陳子凌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