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做到底就係示威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20日 06:35
2014年04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這位May姐不是那個在灣仔賣曲奇、經常「哈哈哈」的那位。


她是葉美容,曾經在灣仔利東街經營手造婚紗飾物樓梯檔的阿May。


二○○七年,她曾絕食以反對清拆利東街。


二○一四年,利東街消失了,名字變成肉麻得難以令人喜歡的「囍歡里」。


舊唐樓梯底下的檔口沒有了,新落成的豪宅里弄沒有給她留個位置,May姐背起背包和工具箱,現在四處「流動」,延續她的樓梯底手作精神,也在重建項目無日無之(觀塘、深水埗、大角嘴、土瓜灣……)的當下,將從前與市建局「鬥智鬥力」的經驗,與各個重建區的街坊分享。


容不下的灣仔故事

舊區重建 拆散「人」「家」

近年經過灣仔皇后大道東,總是沙塵滾滾,噪音迴蕩,工地進行中。約利東街May姐(葉美容)早上補拍一些她示範做手工的照片。我比約定時間早十分鐘到達灣仔石水渠街的藍屋「香港故事館」,已見她站在門口,並且搬好搭好一張木桌來作街頭示範。她爽快地從蘋果綠色的背包掏出工具袋、較剪、箱頭筆加水樽,嗓門嘹亮(但不代表吵耳),介紹並示範如何以膠水樽製成燭台。我在一旁拍照,不夠三分鐘,原本冷清的石水渠街街頭,途人駐足看她示範,偶爾發出驚嘆聲或問問題。


「就係咁簡單。整幾個夜晚食飯時放上枱點爉燭,係咪好浪漫呢?」她問。


「係好好浪漫呀!整幾個帶去camp都好喎!」幾位在附近上完興趣班的太太路過,邊看邊說。她肯教,路人肯學,沒有約定之下友善交流也算是街頭的浪漫。


來自中西區的陳女士特地走回頭,替繫在May姐腰間的那個以扯布褲製成工具袋拍照,May姐亦不放過機會向她介紹香港故事館的活動,二人一見如故。May 姐:「你知灣仔以前有十七間戲院。戲院出面有好多小食檔,賣酸薑椰子果啲嘢……」陳女士:「仲有沙葛!」兩人說起舊時,恍似對對聯。


May姐現在住銅鑼灣,但仍在香港故事館當義工,一星期總有幾天回灣仔。跟May說起舊時,怎能不提起她與利東街的一筆?「我在船街出世。八歲跟家人搬出去,廿幾歲結婚我選擇搬回灣仔。揀灣仔,因為家人住在這區,又熟悉這區,當時的價錢許可,便搬回船街。住了廿幾年直至二○○三年,市建局來便來拍我門口。一九九七年政府公布了二十五個重建項目,我仲以為中頭獎。」起初她也與其他人一樣為「舊區重建收樓」覺得高興。她希望可以「樓換樓」換取同區同等大細的李節花園,但她說當時市建區以剛剛成立,沒有這樣的賠償先例為理由,沒有給她任何承諾,「我覺得當時市建局係刻薄我的」。她唯有無奈離開住了幾十年的灣仔。


利東街樓梯檔賣手製婚紗飾物

她是於一九九八、九九年開始,在利東街租一個樓梯檔經營手製婚紗飾物,數年後便受重建影響。「當時船街係市建局第一個項目,我沒有前景可望。直至後來利東街重建項目才有先例可援」。於是,她加入了民間組織「H15關注組」(關注組最初由受市建局多個灣仔重建項目所影響的住戶及舖戶組成),「雖然我學識唔多,但加入關注組之後,經常邀請專家、專業人士跟我們講解有關社區重建的,之後又有『啞鈴方案』,令我知得更多,也明白自己的權益。」當年的所謂「啞鈴方案」,是一個由義務的專業人士與居民商討出來,希望可以在發展之餘保育社區的方案——即只在利東街頭尾兩邊建二十至四十層的大廈;而中間一列唐樓只作翻新,安置願意「舖換舖」、「樓換摟」,不再作額外賠償的居民,以保留原有的社區。這是首個「由下而上」,由居民發起建議給政府的保育方案。


不停步

做一半就係示弱

二○○七年,H15關注組將「啞鈴方案」上交政府審批,但未到審批日期,市建局便開始清拆那批可方案中要求保留的唐樓。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那天May姐與幾位關注組成員以絕食來要市建局停止清拆行動。


絕食阻清拆

翻看當年的錄影,看見絕食中的May姐向一些廣州學生(筆者想起上周達人訪問程美寶教授,正提到過有廣州學生當年來過香港向保育人士取經),講解市建局如何在政府給予優厚條件(坐擁一百億流動資金、免補地價)下成立,卻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絕食期間她提到:「有記者問我絕食幾耐?我哋呢啲雙腳行入嚟,預咗瞓住被人抬返出去。做到底就係示威,做做吓唔做就係示弱!」這番說話是七年前一介師奶的豪情壯語。當時的市建局主席張震遠與發展局長林鄭月娥後來都有到場,但沒有接納「啞鈴方案」或作出任何讓步。那裏曾經叫做利東街的地方,現在種出了一幢呎價二萬元上下、被譽為「奇則」的豪宅。


囍歡里 租不起

訪問當時,遇着有灣仔舊街坊致電給她,說「囍歡里」建成,市建局「邀請」當年喜帖街商戶去經營,但只建議他們選擇一些還未與灣仔地鐵站接通的地庫舖位,而呎租超過一百元,六百呎的單位月租超過七萬元。至於在地面的商舖,租金則更加昂貴了。回想七年來利東街「被消失」、社區重建處處,加上政治形勢。究竟香港是在往什麼方向「發展」?


無停口

向街坊分享與市建局「交手」經驗

當年樓梯檔結束,May姐有過一輪失落。後來投身H15關注組,「總之一有運動或要開會我就拉閘收檔」,她知道自己所走的路,「從開始我已知道很多問題都不是一天可以解決」。抗爭過後,即使未能成功爭取保留社區,但她開始將在運動中受到的衝擊、知識,與同路人分享。


「我唔想人哋好似我咁蝕底。」於是她希望將與市建局「交手」的經驗與其他受社區重建影響的居民分享,不要讓其他人都無奈的離開原來生活的地方。「我在當中學到的是:你唔爭取就一定無,爭取亦都唔係保證有,但可以有機會得到應有的權益。我自己當日無人幫,但若我將經驗帶給別人,可以令別人不用徬徨。實在不想老人家被社區重建搞到一殼眼淚。」她說。例如○五年的灣仔藍屋項目,May姐亦有將經驗帶給藍屋居民權益關注組,鼓勵居民堅持爭取「留屋亦留人」,後來林鄭月娥繞過城規會,答應關注組,令藍屋成為首個「留屋留人」的保育例子。


教街坊同市建局講數技巧

現在她仍身負H15關注組義工的身分,「總之逢市建局一定在星期五賣憲報,說明有關重建項目,我們鬥快在星期六日落區,話畀啲街坊聽,業主要堅持樓換樓、舖換舖;租客便要堅持上樓。」因為根據過往經驗,很多情况之下,跟市建局講數(賠償金額)是無着數的,「市建局職員好鍾意話﹕『你講實一個數字給我聽,我返去問上頭,他們批便會批。』我話﹕千祈唔好答他們!因為只要你答出一個數字,他們便可以告訴記者,呢位XXX,佢要求咁多錢喎!之後便說你『貪得無厭』。」總之想「樓換樓」的就一定要堅持,不要心動講數字。這是May姐的貼士。


「很多人以為市建局是政府部門,我告訴他們,市建局只是『扮政府』來做嘢咋,真係。市建局從二○○一年開始做了五十個重建項目,去到今時今日,只有兩個(發生)抬人出街!二○○四年,他們的九江街項目,將車呔伯伯抬出街;另外是筲箕灣兩兄弟。之後他們便不敢再抬人落街。這會顯示他們在『強搶物業』,令他們覺得醜㗎!」聽她講對市建局的了解及分析,有紋有路。她也自言在與市建局的「互動」之中,獲益良多,「因為佢哋整得我多吖嘛!」她肉緊地邊篤頭幾下邊說。「咁老實講,我們關注組在參與不同項目的同時會不斷學習,當然,市建局亦同樣不斷學習。所以我話真係一日都唔可以停!要日日同佢扭計!」但她認為受影響居民首要是說實情,「唔好講大話」!「你亦只能夠以據理力爭的方式去爭取!唔好以『可憐』的方式去爭取你想要的,只懂喊係無用的。因為即使你能這樣爭取到,但這個方法不能令往後的人得益,不能以相同的辦法去爭取。」


爭取自己的居住權益是首要,但也要想着自己的經驗會否令其他人得益。這是May姐的智慧。


不停手

滾動跨區教環保手工

年過六十的May是不能讓自己停下來的,最近她又在不同社區之間「滾動」起來。訪問先後約見了兩次,最初約在油麻地活化廳見她,早上她教完一個手飾工藝班,又和油麻地街坊Fred媽交流了一陣編織心得,再做訪問,訪問後又要開會,生活非常充實。「不過我充實,我屋企三隻要餵嘅貓仔就唔係好開心。因為佢哋有十個鐘見唔到媽媽。唯有出門口時將貓糧倒得滿滿的。」May姐說。


揹背囊 帶較剪 做手工

利東街運動完結後,她沒有離開灣仔這個社區,除在H15關注組,還有在香港故事館當義工,間中又會到其他區教授手工班。從社運中走過來,她將過去的理念融入生活之中。「可能我造婚紗飾物習慣雙手要郁,在藍屋(香港故事館)幫手便覺得悶。有時上YouTube打發時間,睇好多教人造環保手工的短片。睇睇吓我話我都識整啦!」於是早一陣子藍屋盆菜宴,她便現場示範用水樽改造燭台。自始她便「流動」到土瓜灣、灣仔等街頭,示範一些環保手工。「膠水樽一街都係,一個樽其實可以做兩個燭台。喺街度示範,最緊要係快!以最短時間吸引路人來看,也令他們很快看完離開!我對陌生人無咩抗拒。街坊睇見好似有個傻人做嘢便會開心。總之要在他們過街的剎那令他們駐足觀賞,我覺得賺咗。」她就是揹住背囊,帶把較剪,執起個膠水樽便做引人注目的環保手工,代表作有用雞蛋托和報紙分別做花與樹枝,又用廁紙筒用來砌花。


近作係畫了幾幅以「灣仔舊時戲院」為主題的大作,有在戲院門口賣椰子酸薑的阿叔,『醒胃和味』幾隻字是她那時代的用語。原本她想畫個賣煙婆婆,但唔識畫皺紋,於是畫成『煙仔妹』,「我六十幾歲初試啼聲,都算玩吓啲懶得戚嘅嘢啦。」她謙虛又帶少許自得的說。


文 蔡琇莹

圖 劉焌陶、蔡琇莹、受訪者提供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