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經濟學家Charles Goodhart最近於《金融時報》撰文指出,經歷一段長時間的非常規及進取的擴張期後,貨幣正常化的問題將難以解決,警告前路將會是相當顛簸。
美國聯儲局的「收水」前瞻指引,標誌着全球貨幣正常化的新階段,之後,美國國債收益率開始上升,但聯邦基金利率卻仍然貼近零,這次貨幣政策的收緊帶來的效果,與2004年至2006年緊縮期間的截然相反,當時聯邦基金利率上升了425個基點(100基點等於1厘),長期債息幾乎沒有變化,另外,亦與1994年的緊縮周期不相同,當時投資者對預期政策的改變,帶動債市出現拋售潮。
美債息抽升 掀動全球
Goodhart指出,對於實行浮動匯率的國家來說,央行可獨立於聯儲局的政策利率,自行設定短期利率,但對於長期利率則無能為力,因為金融體系早已融為一體,當美國債券收益率跳升時,其他國家的債券收益率亦會趨升,那些宏觀經濟疲弱的國家的收益率會升得更多。
自聯儲局宣布縮減買債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受到很大衝擊,因為外資發現他們在新興市場的投資正面臨雙重風險,分別是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貨幣貶值的風險幾乎威脅着他們在新興市場國家所有的投資。
當然,利率風險不只存在於新興市場國家,在過去幾年裏,發達國家發行了大量的低息債券,持有這些債券的投資者亦面臨巨大的利率風險,尤其是利率風險敞口最大的參予者,包括退休基金、銀行和保險公司,此外,利率風險上升會降低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級,進一步放大風險敞口。
目前看來,大型先進經濟體系的短期利率傾向維持貼近零的水平,直至今年底才逐步回升,其貨幣政策框架並沒有改變,但較預期更強的宏觀經濟發展,令他們較預期更早去調整政策利率。
更大的不確定是,在經濟復蘇漸強的情况下,央行應如何縮減其資產負債表,愈快出售資產,長債息差將升得更快,決定何時及如何縮減資產負債表並不容易,其中一個辦法是不提前贖回,讓債券自然到期償付即可,受到的阻力及反對聲音也許會較小,但收緊步伐及路徑就全由之前所購的債券到期日決定,有可能會持續到下一次經濟衰退還未完全贖回。
央行初期多採漸進式收緊
另外一個考慮是,與央行大幅擴張的資產負債表相對應的是的大量的銀行儲備,央行要不盡早贖回這些債券,或是在政策利率上升時,付予銀行更多利息,可惜的是,無論哪一種辦法均令未來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從我多年來的觀察所得,當央行開始收緊時,多數傾向循序漸進,但隨着愈來愈多強勁的經濟數據出爐,央行往往於某階段積極上調利率,及維持利率於一個高槓桿水平,甚至不察覺經濟早已放緩。同樣,當施行寬鬆措施時,一開始會慢慢進行,但當經濟數據繼續進一步惡化,於最初階段就變得非常進取,跟隨經濟指標及周期上落而擺動。
此時若用非常規的進取寬鬆政策,將對市場帶來很大的衝擊及波動性,可能比過去20年內所看到的和經歷的更大更多。
交銀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
[雷賢達 投資賢達]
美國聯儲局的「收水」前瞻指引,標誌着全球貨幣正常化的新階段,之後,美國國債收益率開始上升,但聯邦基金利率卻仍然貼近零,這次貨幣政策的收緊帶來的效果,與2004年至2006年緊縮期間的截然相反,當時聯邦基金利率上升了425個基點(100基點等於1厘),長期債息幾乎沒有變化,另外,亦與1994年的緊縮周期不相同,當時投資者對預期政策的改變,帶動債市出現拋售潮。
美債息抽升 掀動全球
Goodhart指出,對於實行浮動匯率的國家來說,央行可獨立於聯儲局的政策利率,自行設定短期利率,但對於長期利率則無能為力,因為金融體系早已融為一體,當美國債券收益率跳升時,其他國家的債券收益率亦會趨升,那些宏觀經濟疲弱的國家的收益率會升得更多。
自聯儲局宣布縮減買債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受到很大衝擊,因為外資發現他們在新興市場的投資正面臨雙重風險,分別是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貨幣貶值的風險幾乎威脅着他們在新興市場國家所有的投資。
當然,利率風險不只存在於新興市場國家,在過去幾年裏,發達國家發行了大量的低息債券,持有這些債券的投資者亦面臨巨大的利率風險,尤其是利率風險敞口最大的參予者,包括退休基金、銀行和保險公司,此外,利率風險上升會降低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級,進一步放大風險敞口。
目前看來,大型先進經濟體系的短期利率傾向維持貼近零的水平,直至今年底才逐步回升,其貨幣政策框架並沒有改變,但較預期更強的宏觀經濟發展,令他們較預期更早去調整政策利率。
更大的不確定是,在經濟復蘇漸強的情况下,央行應如何縮減其資產負債表,愈快出售資產,長債息差將升得更快,決定何時及如何縮減資產負債表並不容易,其中一個辦法是不提前贖回,讓債券自然到期償付即可,受到的阻力及反對聲音也許會較小,但收緊步伐及路徑就全由之前所購的債券到期日決定,有可能會持續到下一次經濟衰退還未完全贖回。
央行初期多採漸進式收緊
另外一個考慮是,與央行大幅擴張的資產負債表相對應的是的大量的銀行儲備,央行要不盡早贖回這些債券,或是在政策利率上升時,付予銀行更多利息,可惜的是,無論哪一種辦法均令未來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從我多年來的觀察所得,當央行開始收緊時,多數傾向循序漸進,但隨着愈來愈多強勁的經濟數據出爐,央行往往於某階段積極上調利率,及維持利率於一個高槓桿水平,甚至不察覺經濟早已放緩。同樣,當施行寬鬆措施時,一開始會慢慢進行,但當經濟數據繼續進一步惡化,於最初階段就變得非常進取,跟隨經濟指標及周期上落而擺動。
此時若用非常規的進取寬鬆政策,將對市場帶來很大的衝擊及波動性,可能比過去20年內所看到的和經歷的更大更多。
交銀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
[雷賢達 投資賢達]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