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玩,不就是孩子天生的本能嗎?
為什麼近年香港有個怪現象,聯合國要在電視上賣廣告積極宣揚玩耍是孩子的權利呢?原因自然是發現香港新一代父母幾乎都要孩子把所有時間用來學習,玩耍的時間變得少之又少。雖然潮流大勢是這樣,但卻有這樣的一家人,力抗香港的高壓學習環境,主張芬蘭教育模式,一家人最着重玩耍,無論是在沙灘上碌地沙或是隨意地逛博物館,他們永遠百分百投入,為的只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7歲的年遨文(Niilo Nissinen)表情動作多多,他跟朋友初次打小型高爾夫球,咬着下唇,專注地研究着怎樣才能把球穿過洞穴,轉過頭,他又跟爸媽走到沙灘上踢足球,也不怕沙粒沾滿身,笑瞇瞇地碌地沙當守門員,總之,Niilo就是玩得百分百投入,叫身邊人也能感染到他那份單純的快樂。
最快樂的還是看着兒子玩得興高采烈的爸媽。Niilo的爸爸Erkka Nissinen是芬蘭人,媽媽張韻雯(Amy)是香港人,二人同是藝術家,他們從一開始就力抗以成績導向的香港育兒洪流,堅持自己的一套, Amy表示﹕「孩子的成長最緊要是玩!」
芬蘭童7歲才讀書
Amy與Erkka在英國讀書時認識,7年前回港定居並誕下兒子Niilo。二人同是服裝品牌及創意工作室handkerchief production創作總監,分別是視覺藝術家及錄像藝術家。媽媽Amy自小在港接受傳統教育,明白香港學習追求高分數,但她與丈夫均不喜歡香港傳統的高壓學習模式。「在芬蘭,兒童7歲才讀書,之前都是在玩耍,像Niilo在芬蘭的表姐,她7歲才上學學習ABC,也有上playgroup,但均是以玩為主。」Amy說。
夫婦倆主張經常跟兒子玩耍,希望他多經歷、多探索,經歷不同的感受。Amy說﹕「玩耍可令孩子時刻對世界充滿好奇,孩子有學習興趣,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不用怕面對不斷在變的世界。」Amy笑言他們一家都是傻的,什麼也玩過夠。Erkka的工作需要經常拍攝短片及製作動畫,故家中有很多化妝道具,他們就戴上假髮、眼鏡扮鬼扮馬拍照。還有,Niilo曾跟爸爸一起畫storyboard,然後製作動畫短片,他們一家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玩遊戲。每逢假日,他們愛相約好友,多個家庭聯群結隊去玩耍,兒子可跟同輩孩子一起玩耍。像採訪當天,他們正相約一班朋友到石澳,午飯後,一起打小型高爾夫球、在沙灘上踢球、玩水,玩足一整天。平日他們就愛到家附近的遊樂場玩模型車和踢足球。
逛博物館 啟發創意
由於父母二人皆是藝術家,因此跟兒子逛博物館亦是一家人的節目。Niilo對武術、功夫感興趣,早前他們一家便到香港文化博物館參觀「武.藝.人生——李小龍」專題展覽,當然,還有現正在尖沙嘴展出的「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Amy說﹕「家長跟孩子逛博物館時,需要預留較多的時間,讓小朋友仔細觀察展品及沉澱一下,不要走馬看花。像朱銘的展覽用了粗糙的技巧,充滿童真,主題涉及人與人之間,用色繽紛,又用了不同的物料,適合小朋友觀看,啟發創意。」在芬蘭,很多家長都跟Amy一樣,經常帶孩子逛博物館,因為芬蘭提供兒童福利金津貼,部分津貼限定適用博物館等文化教育機構,而18歲以下人士可免費入場參觀博物館,館內亦有許多為學齡前兒童設計的遊戲。另外政府推出多個鼓勵家長照顧孩子的政策,例如父母可申請育嬰假長達半年,以上種種,可見政府鼓勵家長多照顧及陪伴孩子,與他們玩樂。
找對學校 不做tiger mom
讀者們看到Niilo一家都在玩玩玩,逛逛逛,究竟幾時學習?Amy說其實兩年前,她都有一刻懷疑自己對孩子施行的「玩玩玩」育兒理念,是否繼續可行。話說Niilo 兩年前曾入讀英基學校一個月,接着,Amy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讓她赴美交流一年,於是一家隨行到美國,回港後,本想繼續返回英基就讀,怎料學校表示Niilo的英語閱讀及書寫能力差,不再取錄他,而德瑞國際學校雖然肯取錄Niilo,但同樣認為他的英語程度較差,需要一個「試讀期」。媽媽說:「為何孩子讀書要像打工一樣要試用期?他的母語是英語,日後自會學習書寫及閱讀英語,根本不用擔心。那刻我在想,我要變成tiger mom去催谷兒子讀書嗎?」不過,Amy並沒有因為妥協而否定兒子的能力,她隨後找到日本國際學校,雖然校方亦認為Niilo的英語程度遜色,但校方表示明白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學習起點,會有支援隊伍協助學生。爸媽認同該校的教育理念,才讓兒子入讀。
當然要香港父母像Erkka夫婦般育兒,畢竟只有少數願意,而Erkka也明白香港的教育政策跟芬蘭始終不一樣,要香港父母放棄他們認知的一套的確不易,「芬蘭教育模式不是求分數,沒有排名、沒有分數,不像香港區分傳統名校、普通學校,每間學校的水平均等,而且學生只需應付一次高中的公開試。大學以外,更有很多大專學院,同樣是免費教育,不論大學或大專生,他們畢業後的社會地位均等。在整個政策下,孩子不用面對大競爭」。他坦言沒經歷過香港的教育制度,故不會斷言芬蘭教育模式對每個孩子都一定是最好的。
不過,他們夫婦倆堅信給孩子一個自由玩樂的權利,成就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比不斷催迫他們學這學那,更重要。
文﹕顏紫燕
統籌:陳詠詩
編輯:王翠麗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