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自由行政策最近的發展無疑備受關注,不但成為中外社會談論的焦點,中央領導亦十分關注,但大家應該不會否認,政策推出之初,用意在於扶助香港及澳門,促進經濟復蘇,讓兩地社會可盡快走出SARS疫症導致人心沉鬱的陰霾;到了2008年的調整,尤其是在香港與澳門之間作出截然不同的微調——即香港進一步放寬而澳門則略為收緊,反映中央政府其實會因時制宜,因應當時港澳兩地發展狀况作出調整。而同樣應該不會反對的,則是藉此政策推行已屆10年的關鍵時刻,作出全面回顧、檢討與評估,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哪些問題需要堵塞,從而讓政策可發揮更大正面效果。
針對市民大眾對自由行政策到底應何去何從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14年3月21至26日進行的電話調查數據,無疑可為我們探討和分析這一核心問題提供一些民情民意上的數據支持。調查中,當受訪者被問到「整體而言,你認為內地人到香港自由行政策應該進一步擴大、收緊,抑或維持不變」時,4.3%認為應擴大,34.9%認為應維持不變,57.2%認為應收緊,餘下3.5%以不知道或很難說作答。明顯地,認為政策應擴大的,只有微不足道的不足半成而已,近六成受訪者覺得政策應收緊,但認為可維持不變的亦達三成半。若與2012年9月的調查數據相比,則會發現,表示應該收緊的比例明顯已有上升,而認為應維持不變或擴大的比例則有所下跌(表A)。
若要令政策發揮更佳效果,減少負面衝擊,市民大眾認為可採用哪種方式調整呢?對此,社會其實出現不同的聲音和討論,由收緊「一簽可行」,到徵收入境稅,乃至設定旅客配額均有。到底市民大眾對這些建議或討論有何看法呢?調查中,當受訪者被問到「有意見認為,應該取消深圳市民的『一簽多行』,你同不同意這個建議」時,表示不同意、同意及「一半半」的比例,依次為15.3%、63.6%及19.6%,餘下1.6%則以不知道作答(表B),可見多數受訪者基本上同意取消深圳市民「一簽多行」的建議。
接着,當受訪者被問到「有意見認為,應該為自由行訂立配額,限制自由行旅客到港的數目,你同不同意這個建議」時,表示不同意、同意及「一半半」的比例,依次為16.3%、61.8%及20%,餘下1.9%則以不知道作答,可見支持以訂立自由行配額方法收緊自由行的比例,達六成多的水平(表B)。
其次,當受訪者被問到「有意見認為,應該徵收非本地市民陸路入境稅,控制自由行旅客入境的數目,你同不同意這個建議」時,表示不同意的比例達43.5%,表示同意的比例有37.2%,表示「一半半」的有17.3%,餘下2%則以不知道作答(表B)。也即是說,相對於訂立配額或取消「一簽多行」的建議,受訪者對於徵收非本地市民入境稅的做法較不認同,而表示不同意的比例,更高於表示同意的比例。
因應以上提及一些政策調整有可能影響香港過去一直強調的自由開放核心價值,而部分抗議內地旅客的舉動又被指帶歧視色彩,我們在調查中曾詢問受訪者「有意見認為,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我們不應對大陸自由行旅客作出入境限制,你同不同意這個說法」的問題,藉以平衡不同觀點,並發現表示不同意、同意及「一半半」的比例,依次為38.7%、34.9%及25.4%,餘下1%則以不知道作答(表C)。雖然表示不同意的比例略高,但與表示同意的比例相比,其實十分接近,持「一半半」中立態度的比例,亦達二成半,可見受訪者的態度其實頗為分歧,惟近四成受訪者表示不同意的態度,覺得應對大陸自由行旅客作出入境限制,則顯然值得重視,亦可從側面反映部分受訪者對於問題應該處理的迫切性。
應作出階段性總結了
如果我們再將自由行政策到底應何去何從的問題,與上一篇文章提及對個人及香港不同層面到底帶來較多好處或壞處的評估再作深入分析時,則會更清晰地看到,無論是個人層面或香港層面,覺得自由行帶來較多好處的一群,明顯較傾向自由行政策維持不變,而覺得自由行帶來較多壞處的一群,則較傾向政策收緊。另一方面,若我們將「不應對來自大陸自由行旅客作出限制」的態度,與自由行政策的何去何從進行交互表列分析,則會看到,對「不應對大陸自由行旅客作出入境限制」表示不同意態度的受訪者,明顯較支持收緊自由行政策,而對「不應對大陸自由行旅客作出入境限制」表示同意態度的受訪者,則明顯較傾向維持政策不變。以上兩者的背後原因,實在並不複雜,可以理解。
綜合這次對民情民意的梳理,我們不難看到,經過10年時間不斷發展的自由行政策,此時此刻實應作出階段性總結了。簡單點說,政策推出之初,雖說是中央政府因應香港經濟低迷、人心欠安的「送大禮」之作,但十年人事幾番新,本地、內地,乃至區域格局等,實在已有巨大變化,其中的特點,似乎反映在自由行的邊際效益遞減,但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則逐漸增加的現實上。由是之故,社會各界實應從長計議,客觀探討,尋求可讓自由行政策正面效益得到更好發揮,而負面效果則可盡量減少的良方。
作者鄭宏泰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張妙清是中文大學副校長暨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趙永佳是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
針對市民大眾對自由行政策到底應何去何從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14年3月21至26日進行的電話調查數據,無疑可為我們探討和分析這一核心問題提供一些民情民意上的數據支持。調查中,當受訪者被問到「整體而言,你認為內地人到香港自由行政策應該進一步擴大、收緊,抑或維持不變」時,4.3%認為應擴大,34.9%認為應維持不變,57.2%認為應收緊,餘下3.5%以不知道或很難說作答。明顯地,認為政策應擴大的,只有微不足道的不足半成而已,近六成受訪者覺得政策應收緊,但認為可維持不變的亦達三成半。若與2012年9月的調查數據相比,則會發現,表示應該收緊的比例明顯已有上升,而認為應維持不變或擴大的比例則有所下跌(表A)。
若要令政策發揮更佳效果,減少負面衝擊,市民大眾認為可採用哪種方式調整呢?對此,社會其實出現不同的聲音和討論,由收緊「一簽可行」,到徵收入境稅,乃至設定旅客配額均有。到底市民大眾對這些建議或討論有何看法呢?調查中,當受訪者被問到「有意見認為,應該取消深圳市民的『一簽多行』,你同不同意這個建議」時,表示不同意、同意及「一半半」的比例,依次為15.3%、63.6%及19.6%,餘下1.6%則以不知道作答(表B),可見多數受訪者基本上同意取消深圳市民「一簽多行」的建議。
接着,當受訪者被問到「有意見認為,應該為自由行訂立配額,限制自由行旅客到港的數目,你同不同意這個建議」時,表示不同意、同意及「一半半」的比例,依次為16.3%、61.8%及20%,餘下1.9%則以不知道作答,可見支持以訂立自由行配額方法收緊自由行的比例,達六成多的水平(表B)。
其次,當受訪者被問到「有意見認為,應該徵收非本地市民陸路入境稅,控制自由行旅客入境的數目,你同不同意這個建議」時,表示不同意的比例達43.5%,表示同意的比例有37.2%,表示「一半半」的有17.3%,餘下2%則以不知道作答(表B)。也即是說,相對於訂立配額或取消「一簽多行」的建議,受訪者對於徵收非本地市民入境稅的做法較不認同,而表示不同意的比例,更高於表示同意的比例。
因應以上提及一些政策調整有可能影響香港過去一直強調的自由開放核心價值,而部分抗議內地旅客的舉動又被指帶歧視色彩,我們在調查中曾詢問受訪者「有意見認為,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我們不應對大陸自由行旅客作出入境限制,你同不同意這個說法」的問題,藉以平衡不同觀點,並發現表示不同意、同意及「一半半」的比例,依次為38.7%、34.9%及25.4%,餘下1%則以不知道作答(表C)。雖然表示不同意的比例略高,但與表示同意的比例相比,其實十分接近,持「一半半」中立態度的比例,亦達二成半,可見受訪者的態度其實頗為分歧,惟近四成受訪者表示不同意的態度,覺得應對大陸自由行旅客作出入境限制,則顯然值得重視,亦可從側面反映部分受訪者對於問題應該處理的迫切性。
應作出階段性總結了
如果我們再將自由行政策到底應何去何從的問題,與上一篇文章提及對個人及香港不同層面到底帶來較多好處或壞處的評估再作深入分析時,則會更清晰地看到,無論是個人層面或香港層面,覺得自由行帶來較多好處的一群,明顯較傾向自由行政策維持不變,而覺得自由行帶來較多壞處的一群,則較傾向政策收緊。另一方面,若我們將「不應對來自大陸自由行旅客作出限制」的態度,與自由行政策的何去何從進行交互表列分析,則會看到,對「不應對大陸自由行旅客作出入境限制」表示不同意態度的受訪者,明顯較支持收緊自由行政策,而對「不應對大陸自由行旅客作出入境限制」表示同意態度的受訪者,則明顯較傾向維持政策不變。以上兩者的背後原因,實在並不複雜,可以理解。
綜合這次對民情民意的梳理,我們不難看到,經過10年時間不斷發展的自由行政策,此時此刻實應作出階段性總結了。簡單點說,政策推出之初,雖說是中央政府因應香港經濟低迷、人心欠安的「送大禮」之作,但十年人事幾番新,本地、內地,乃至區域格局等,實在已有巨大變化,其中的特點,似乎反映在自由行的邊際效益遞減,但所衍生的社會問題則逐漸增加的現實上。由是之故,社會各界實應從長計議,客觀探討,尋求可讓自由行政策正面效益得到更好發揮,而負面效果則可盡量減少的良方。
作者鄭宏泰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張妙清是中文大學副校長暨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趙永佳是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