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經緯﹕法放工禁電郵——想得太多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13日 06:35
2014年04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社交網絡上周中突然廣泛流傳一則「新聞」,稱法國立例禁止老闆下午6時後發電郵給員工(或說得更誇張:「法國將6時後工作列為非法」),報道往往配上法國人嘆咖啡或曬太陽的照片,列舉法國打工仔如何工時短、假期長,羡煞旁人。可惜「報道」其實不盡不實,雖然無傷大雅,但反映的問題卻值得深究。


無提6時後 非「全民受惠」

法國《回聲報》上周報道工會跟企業達成一項協議,《泰晤士報》及《衛報》最先跟進報道,英國廣播公司也跟着探討「禁止6時後電郵」的可能性。只要比對《回聲報》的報道,英國傳媒的誤解可謂驚人:協議雖然旨在保障員工下班後跟公司「斷線」的權利,但卻沒有提到6時這分水嶺;協議涵蓋的只是資訊科技及顧問界20萬名中層員工,而非全法國或《衛報》所言的百萬人。協議針對的,並非傳統上班時間的員工,而是那些獨立工作且不時全天候候命的員工,勞資雙方因此才同意有必要保障他們的作息時間。法國工會代表便解釋,協議其實只是說:員工下班後不查閱公司電郵不應受指摘。


報道為何會變得面目全非, 可能因為用了差勁的翻譯軟件外,也因為錯誤報道太符合一般人對法國人的想像。法國傳媒上周五便對報道大反擊,指今次是英語傳媒一貫抹黑法國的做法。


英美傳媒慣塑病夫形象

法國近年經濟不振,英語傳媒樂於把法國塑造成「歐洲病夫」,聲稱法國對勞工「過分」保障。美國輪胎公司Titan International的總裁泰勒(Maurice Taylor)去年給法國工業部長發公開信,便聲稱法國員工「領高薪卻每天只工作3小時,有1小時吃飯、3小時閒聊」。今次「禁電郵風波」的報道都同樣帶有這種偏見。 美國《紐約時報》雖然糾正了英國傳媒的錯誤,但文末也不忘稱,法國對勞工的保障被認為是阻礙經濟增長的理由。


德國政府早行類似措施

OECD數據顯示,法國人的工時確低於OECD的平均水平,但每小時生產力卻位於前列。 就算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亦指出,法國每小時的生產力較英國高出15%。法國經濟固然有問題,但「法國人太懶」卻肯定不是經濟差的原由。


保護員工有充分作息時間又是否只是偷懶?我們可以看看以勤奮見稱的德國。早在2011年,德國車廠福士決定在員工下班後關掉電郵傳送,確保員工可以真正下班。德國勞工部去年也開始在部門內執行新措施,限制部門在非工作時間接觸員工,並希望德國企業仿效。事實上,包括寶馬在內的德國企業也鼓勵員工盡量不要在非辦公時間處理公司電郵。法國這一紙還未落實的協議又有何奇怪之有?


林康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