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報繼昨日報道港鐵在東鐵線車站闢設更多店舖,賺取豐厚租金,卻毋須補地價之後,今日再揭露港深廣高速鐵路香港段(下稱高鐵),日後由港鐵營運50年的高鐵總站,原來約有32萬平方呎可作商場用途,租金收入肯定更可觀,據知,有關收益分帳仍未確定,政府應該極力爭取,勿再出現商場收入絕大部分由港鐵股東分享的局面。政府優待港鐵,實際上到了以公帑支付建設費用、由港鐵股東坐收絕大部分利益的程度,對市民絕不公平,政府必須交代有關情况;另外,要研議回復港鐵「生而為鐵路」的本質和角色,專注給市民提供鐵路服務。
車站商舖組合應以民為本
租金分帳應公平合理
高鐵香港段由政府斥資建造,本來預算395億元,已經嚴重超支,追加至接近600億元,建成之後,政府把服務經營權批給港鐵,年期長達50年,港鐵扣除營運成本之後,其餘收益與政府分帳,具體安排尚未確定。就高鐵財務估計,2009年11月政府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港鐵服務經營50年期內,政府只可收到約281億元服務經營費,與建造費用相比,政府要為這個項目虧蝕。不過,政府強調高鐵通車後,帶來邊際經濟效益極其可觀,認為物有所值。
港鐵營運高鐵,文件顯示「營運收益亦包括非車費收益,例如與鐵路相關的商業活動,如廣告及店舖」,不過,所指「商業活動」空間實際有多大,本報記者曾向政府查詢,證實西九龍港深廣高鐵總站約有32萬平方呎空間,是在總站內「支持鐵路運作的附屬零售的地方」,所以,高鐵總站將會有一個32萬平方呎的龐大商場,它有多大?大概接近赤鱲角國際機場客運大樓二期翔天廊商場面積。
2009年,政府估算2016年高鐵啟用首年,車費及商舖收入只有11億元,扣除成本只賺3.8億元。不過,以現時港鐵車站商舖去年平均呎租每月達400元計,高鐵總站單是32萬呎商場年收入已達15億元,足以彌補高鐵經營,計入車費、廣告等收入,這個項目的盈利將十分豐厚。當年,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即使有議員不同意政府交給港鐵經營,認為應該公開招標引入競爭,用意只為使票價較廉宜,卻未想到,或不知曉賺錢的環節在商場。
政府就東鐵車站商舖,基於地契因素未能規管,至於興建中的沙中線,日後也沿用服務經營權模式,相信仍然會交由港鐵營運,政府聲言會適時與營運者商討服務經營權協議內容,當中包括對車站商舖的要求,云云。這個說法,有理由相信是回應東鐵站商舖為自由行旅客而設,偏離了為乘客提供方便的原旨。其實,政府應該檢視與港鐵相關的地契合約規定,若有可能,要設法使東鐵線車站的情况,不再發生。現在除了沙中線車站商舖不能再重蹈東鐵車站的覆轍,政府對高鐵商場也應盡量掌握主導,做到安全和運作為首要考慮的前提下,對商舖組合的合理性要適度規定,以適應各類旅客的需求。
股東利益不再凌駕乘客利益
鐵路服務才有望徹底改善
至於收益分帳,政府更應站在維護市民利益的立場,不宜繼續讓港鐵予取予攜。港鐵的前身地鐵,以車站上蓋發展住宅,收益補貼建造費用,模式成功,只是它成為上市公司之後,管理層口口聲聲說要顧及股東利益,強調以商業原則營運,到近年它賺到盡的做法,更引起社會反彈。港鐵若只為股東服務,乘客淪為配角,肯定偏離了港鐵的原旨;現在只能靠政府維護市民的利益,在高鐵總站、沙中線車站的出租業務收益,政府要力爭較多分帳,勿再出現以公帑興建鐵路設施,卻由港鐵股東坐收得益的局面。
港鐵獨攬上蓋物業發展,乃歷史因素使然,當時解決了資金問題,但是地產業務也使港鐵出現異化,市場、投資者視港鐵為地產股,可見一斑;除了興建上蓋住宅,近年港鐵還致力經營商舖出租等商務活動,連八達通的用戶資料一度也打主意;港鐵業務多元化的結果,整體業務的載體──鐵路運輸,就成為其中一項業務而已,近年,隨着旅客大幅增加,車廂擠迫情况,乘客已經不能享用舒適的旅程;而列車故障頻仍,服務質素惡化明顯,特別是列車故障,一般認為與港鐵業務龐雜,未能專注本業有關。
政府以鐵路為主的交通政策和佈局,使港鐵在本港交通運輸,宛如人體的大動脈,若有什麼狀况,都會出現嚴重後果。我們認為以港鐵現况,應該把鐵路運輸剝離其他業務,政府收回地產業務主導權,讓港鐵回復「生而為鐵路」的屬性和本質,由專責管理層專注鐵路本業,提供優質集體運輸服務。港鐵整體營運,愈來愈偏離市民利益,變為港鐵盡享政策優惠,卻為股東賺到盡的上市公司;我們認為只有港鐵股東利益不再凌駕乘客利益,鐵路運輸才有望回復正軌,要達至這樣,惟政府有能力做到,也是政府的責任。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車站商舖組合應以民為本
租金分帳應公平合理
高鐵香港段由政府斥資建造,本來預算395億元,已經嚴重超支,追加至接近600億元,建成之後,政府把服務經營權批給港鐵,年期長達50年,港鐵扣除營運成本之後,其餘收益與政府分帳,具體安排尚未確定。就高鐵財務估計,2009年11月政府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港鐵服務經營50年期內,政府只可收到約281億元服務經營費,與建造費用相比,政府要為這個項目虧蝕。不過,政府強調高鐵通車後,帶來邊際經濟效益極其可觀,認為物有所值。
港鐵營運高鐵,文件顯示「營運收益亦包括非車費收益,例如與鐵路相關的商業活動,如廣告及店舖」,不過,所指「商業活動」空間實際有多大,本報記者曾向政府查詢,證實西九龍港深廣高鐵總站約有32萬平方呎空間,是在總站內「支持鐵路運作的附屬零售的地方」,所以,高鐵總站將會有一個32萬平方呎的龐大商場,它有多大?大概接近赤鱲角國際機場客運大樓二期翔天廊商場面積。
2009年,政府估算2016年高鐵啟用首年,車費及商舖收入只有11億元,扣除成本只賺3.8億元。不過,以現時港鐵車站商舖去年平均呎租每月達400元計,高鐵總站單是32萬呎商場年收入已達15億元,足以彌補高鐵經營,計入車費、廣告等收入,這個項目的盈利將十分豐厚。當年,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即使有議員不同意政府交給港鐵經營,認為應該公開招標引入競爭,用意只為使票價較廉宜,卻未想到,或不知曉賺錢的環節在商場。
政府就東鐵車站商舖,基於地契因素未能規管,至於興建中的沙中線,日後也沿用服務經營權模式,相信仍然會交由港鐵營運,政府聲言會適時與營運者商討服務經營權協議內容,當中包括對車站商舖的要求,云云。這個說法,有理由相信是回應東鐵站商舖為自由行旅客而設,偏離了為乘客提供方便的原旨。其實,政府應該檢視與港鐵相關的地契合約規定,若有可能,要設法使東鐵線車站的情况,不再發生。現在除了沙中線車站商舖不能再重蹈東鐵車站的覆轍,政府對高鐵商場也應盡量掌握主導,做到安全和運作為首要考慮的前提下,對商舖組合的合理性要適度規定,以適應各類旅客的需求。
股東利益不再凌駕乘客利益
鐵路服務才有望徹底改善
至於收益分帳,政府更應站在維護市民利益的立場,不宜繼續讓港鐵予取予攜。港鐵的前身地鐵,以車站上蓋發展住宅,收益補貼建造費用,模式成功,只是它成為上市公司之後,管理層口口聲聲說要顧及股東利益,強調以商業原則營運,到近年它賺到盡的做法,更引起社會反彈。港鐵若只為股東服務,乘客淪為配角,肯定偏離了港鐵的原旨;現在只能靠政府維護市民的利益,在高鐵總站、沙中線車站的出租業務收益,政府要力爭較多分帳,勿再出現以公帑興建鐵路設施,卻由港鐵股東坐收得益的局面。
港鐵獨攬上蓋物業發展,乃歷史因素使然,當時解決了資金問題,但是地產業務也使港鐵出現異化,市場、投資者視港鐵為地產股,可見一斑;除了興建上蓋住宅,近年港鐵還致力經營商舖出租等商務活動,連八達通的用戶資料一度也打主意;港鐵業務多元化的結果,整體業務的載體──鐵路運輸,就成為其中一項業務而已,近年,隨着旅客大幅增加,車廂擠迫情况,乘客已經不能享用舒適的旅程;而列車故障頻仍,服務質素惡化明顯,特別是列車故障,一般認為與港鐵業務龐雜,未能專注本業有關。
政府以鐵路為主的交通政策和佈局,使港鐵在本港交通運輸,宛如人體的大動脈,若有什麼狀况,都會出現嚴重後果。我們認為以港鐵現况,應該把鐵路運輸剝離其他業務,政府收回地產業務主導權,讓港鐵回復「生而為鐵路」的屬性和本質,由專責管理層專注鐵路本業,提供優質集體運輸服務。港鐵整體營運,愈來愈偏離市民利益,變為港鐵盡享政策優惠,卻為股東賺到盡的上市公司;我們認為只有港鐵股東利益不再凌駕乘客利益,鐵路運輸才有望回復正軌,要達至這樣,惟政府有能力做到,也是政府的責任。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