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政改討論中央應以大事小 非零和遊戲總該有商有量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07日 06:35
2014年04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這個周末,立法會57名議員將到訪上海,眾所周知,這次兩天行的焦點在於其中半天行程,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及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將會見議員;焦點中的焦點,是王李一旦面對14名泛民議員將談得如何。儘管目前尚未知王李會否單獨會見泛民,然而香港社會對此有着一定期待,便是王李應該單獨會晤泛民,否則的話,訪滬之行連一場「騷」的意義也付之闕如。


政改諮詢近5個月,中央及泛民立場南轅北轍,雖然間或出現中間落墨式的方案,然而,由於政改大權操之在京官而非港官之手,所謂「合理」、「違憲」評說權俱在中央,所以才出現港官踟躕於評論民間方案的怪事。說這是怪事,可是不得不承認這是政治現實,要麼峻拒,要麼對話。我們認為,倘是峻拒,雙方各行各路;對話則可能留下一條出路。這一忠告不僅適用於泛民,更加適用於中央。


大小比併大可讓小

是成是敗中央關鍵

回歸至今,「中央」愈來愈大而「香港」愈來愈小,這是無法否認的客觀情狀;於政改討論而言,除了2010年那次談出少許突破,近年則是「中央說了才算」變成政改討論的底線。香港政改如今正值關鍵時刻,根據雙方力量大小的比併,一成一敗主要操在中央之手,因此中央應該如何體待泛民的立場及方案,成為關鍵。


綜其而言,中央不論學者及官員堅稱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不可。這是中央官員及學者眾口所稱的「基本法及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先不論這其中法理爭論,但細看中央在普選施加的種種門檻,實令人覺得難以說得過去——特首提名不單要機構提名,經「民主程序」產生的候選人要反映提名委員會的「集體意志」,此外還有「全票制」云云,不一而足。倘泛民放棄公民提名等,然則中央會否在一關難似一關的門檻上往後退,這是一個大大的疑問,也是構成這次訪滬之行人們不看好的悲觀誘因。


《孟子.梁惠王篇》有曰「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可理解為若大對小,大的一方要心胸廣闊,不要咄咄相逼。香港回歸17年,大與小的格局早已呈現,然而中央對香港的不信任與日俱增,其實所謂「港獨」之說經不起考驗,至於中港之間小摩擦則被說成大矛盾,這種絕不健康的香港觀,構成客觀上中央對香港處處設防,終致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兩地關係形態,具體就體現在這次政改爭論。


人們不會認定上海的半天會面就能死結從此而解,但相爭不如相見確是人們的期許——1990年代,中美關係因為人權問題一直無法暢順,華府每年的最惠國待遇批核,都導致雙方劍拔弩張一陣子。最後是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於1994年宣布批准最惠國待遇給中國而不設任何條件,並宣稱對華推行「全面接觸政策」而不是把中國排拒在外。中美兩國曾在韓戰廝殺3年亦能臻此,中央與泛民的關係應作如是觀,沒有人會天真地以為這次上海之行可為政改拍板定調,不過,倘能為以後中央與泛民的討論平台打下哪怕是一根樁柱,已是功德無量。


必須指出,4年前走進中聯辦討論政改的民主黨,這次僅派出單仲偕及黃碧雲兩人赴滬,撇除部分拒絕赴滬政團,以比率計,民主黨的人數在泛民當中最低,無疑仍然受到上次會晤中聯辦官員的後遺症影響。當年民主黨進中聯辦,背負的不僅是為政改開路的期待,更冒上了絕大的政治風險。結果政改之後,民主黨左有激進泛民狠批「投降主義」,右是之前期待的中港「溝通平台」從此杳無蹤影,「被出賣」之說不脛而走,試問還有誰會笨得政治自殺來當後來者?


一隻手掌打不響

泛民調整亦焦點

誠然,一隻手掌打不響,泛民是否有所調整也是另一焦點,近期泛民陣營出現一些溫和方案,顯示了泛民的多元本質,這些,中央官員是否看到?看到之後會作如何考慮,而這些考慮會否在上海的半天會面顯現出來?這都是關心香港政改前景的人們所共同關切的。客觀事實是,政改紛爭雙方都同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框架之下討論及操作,沒有脫離大前提,應是無事不可談;中央接納泛民到上海,過程當中突顯的微妙「互相體認」對方的政治實力及否決的權力,顯示這並非一場只能活一個的零和遊戲。既然雙方都沒有違反最重要的原則,並在訪滬一事存在一定善意,職是之故,政改討論就不應有着失利而回的藉口。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