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經緯﹕千分之一秒的爭奪戰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06日 06:35
2014年04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著名財經作家劉易斯(Michael Lewis)上周推出新書《Flash Boys》,為美國金融界近期有關高頻交易的爭論火上加油。劉易斯指市場正被高頻交易商以不正當手段操控(rigged),掀起激辯甚至罵戰。說該書是劉易斯迄今最具爭議的著作並不為過。


劉易斯向來是說故事的能手,總能選取典型人物或事例以小見大,有條不紊將盤屈交錯的事件娓娓道來,就算是金融門外漢也讀得津津有味。Flash Boys一開始的場景不是華爾街,而是賓夕法尼亞州山區,工人正秘密挖隧道鋪設光纖,務求建立芝加哥連接新澤西(股票交易所數據庫設立地)最筆直的連線,大花3億美元只是為了將兩地資料來回傳送速度由17毫秒縮減至13毫秒。(1毫秒等於千分之一秒;眨眼所需的時間為100毫秒。)


「高頻交易」 憑速度截大行糊

4毫秒的差距有何玄機?鋪設光纖的電訊商並不知道,只知道1毫秒突然變得價值連城,華爾街大行樂於每年支付1060萬美元享用這高速連線。故事隨即環繞加拿大皇家銀行交易員勝山(Brad Katsuyama,音譯)展開。他2007年某天突然注意到電腦屏幕上的股票報價異常。當他每次按下購入指令時,屏幕上原來報價突然全部消失,他只能以原來價位買到一小部分股票,餘下的都要以更高價購入,彷彿有人看穿他的打算搶先行動般。他鍥而不捨追查下弄清運作原理:原來指令傳遞到各交易所時間有快有慢,高頻交易商得以運用這幾毫秒之差捷足先登。他們先察覺到某交易所的交易,得悉有人要大手買入股票,便搶先在交易指令抵達前在另一交易所掃貨,幾毫秒後便再賣出賺取差價,積少成多下獲利驚人。


勝山認為這種憑速度抽油水的做法損害投資者,他最後更跟團隊建立新的交易平台,以確保每個投資者獲公平對待為宗旨。


「速度為王」 交易員一頭霧水

劉易斯對高頻交易的指控是否成立暫且不討論,但書中所描繪的「速度為王」的金融世界圖像卻值得深思。劉易斯在書中反覆追問: 股票市場還是我們一貫所想像的嗎? 我們了解高速自動化交易催生的金融世界嗎?正如他在書中所說,金融體系曾炮製出沒人明白的CDO,高頻交易亦同樣沒有投資者弄得明白,甚至連參與電腦化交易的交易員也不明所以。2008年金融海嘯最叫人記憶猶新的教訓,莫過於沒人弄明白的金融怪獸能夠一時間將國際政經秩序推向崩潰邊緣。現今世界,無論你喜歡與否都要參與金融遊戲(強積金便是一例)。這場金融遊戲雖然涉及甚廣,但原來大家都不明所以,那不是有點恐怖嗎?


林康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