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遠在中法未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前五十年,孫中山政府曾經安排青年赴法國半工半讀。這當然不同於今時今日的工作假期,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大時代,青年人都背負為國家汲取西洋知識的使命到世界的另一端。隨着這個浪潮到法國的,除了有後來的政治家如鄧小平、周恩來,還有在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舉足輕重的徐悲鴻、林風眠。他們回國後,創立美術學院,帶起了二戰後另一波旅居法國的風潮。
在中法兩國慶祝建交五十年之際、習近平在巴黎談及「中國睡獅已醒」前夕,林風眠的學生、著名畫家朱德群繼吳冠中和趙無極後,上月尾在法國逝世,有人說,這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終結。
師夷畫技以制夷
「法國五月」今年在兩個月內舉行逾120項文化活動,當中「巴黎.丹青」展覽尤其矚目。這當然並不是由於近百幅展覽作品的畫家相繼去世才變得可觀,事實上,在法國體驗新生活的中國畫家,嘗試從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解放出來,在巴黎做裸體習作、街道素描,每一幅都是有趣的實驗品與充滿張力的藝術品。「像潘玉良的裸女畫,明顯是受到蒙帕納斯(註)的氛圍所影響。不過若你仔細看真一點,你會發現畫上的筆觸其實有很深的中國畫色彩。」借出部分展品的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Eric Lefebvre說。
別具特色的混血畫風
「在20至30年代,很多中國畫家抵達法國,最主要是因為教育政策的幫忙。」1915年,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在巴黎組織了「勤工儉學會」,以「勤於作工,儉以求學」為目的,號召青年去法國半工半讀。從1919年3月至1920年底,先後有17批、超過1600人赴法。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常玉等,都是這個時候到法國的藝術家。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解釋﹕「19世紀末,來自西方的壓迫和國內的訴求,把中國一舉推向改革之路。為了回應『救亡圖存』的燃眉之急,一些國內的有識之士起了牽頭作用,他們提出『洋務運動』作為『變法維新』和振興中國的道路,這成為了救國的要務。在這個背景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感召下,大批中國畫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遠渡重洋。」
不過他們沒有長期留法,1924年,中國大革命運動興起,大批先進分子於是回國。「他們多數選擇回國投身教育。這群年輕和充滿使命感的畫家回到中國後,不單在引進美術思潮、推動油畫發展和國畫改革上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又在國內興辦美術學校,進一步培育新一代的畫家繼承其赴法的志向。」二戰後來法國的年輕藝術家,其實很多都是他們的學生,例如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
註﹕蒙帕納斯區位於巴黎塞納河畔以南,法國大革命後,一度成為尋歡作樂之地,舞廳、酒吧、咖啡室,遍地花開。在瘋狂年代,不少畫家和作家像畢加索、海明威等,都常流連蒙帕納斯,是歐洲獨特的文化、藝術中心。
「巴黎•丹青—— 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展」
日期﹕6月20日至9月21日(逢周四休館)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一至五)、上午10時至下午7時(六、日、公眾假期)
票價﹕20元(逢周三10元)
地點﹕香港藝術館中國書畫展覽廳
(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
查詢﹕2721 0116
兩代畫家 各有所成
留法的經驗影響中國藝術家的畫風,而這對於當時的中法兩國的藝壇有新的啟發。「從他們的作品看,第一代畫家對於中國藝壇的影響比較深,而第二代畫家則在法國藝術舞台上顯露出他們的重要性。這不是由於他們留在法國的時間比較長,而是因為50年代的法國藝術世界比較接受中國藝術。」而他們所受的影響,並不止於在畫風上,「他們學習了法語和新文化,當我們看他們寫關於藝術的論文時,可以看出他們有了世界性的藝術歷史知識,他們看中國文化的視角也不同了」。
巴黎作為20世紀東西藝術家的集中地,其實當中除了中國,尚有很多是來自不同國家。他們大多同在法蘭西藝術院或其他自由工作室一起學習,經驗大體上是沒有大分別的。不過,Eric說,中國藝術學生所反映出來的巴黎體驗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對於自己國家的文化有高度意識,所以作品大多遊走在中西之間。」
這次的展覽,參展畫作來自的畫家有林風眠、徐悲鴻、常玉、潘玉良、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當中有些是珍品之中的珍品,Eric說,例如林風眠關於宗教的畫作。翻查資料,在文化大革命時,林為了自保,自己親手銷毁了大部分畫作,據說方法是把畫作全浸到浴缸,然後用雙腳踐踏至體無完膚。
留學生活追蹤
司徒元傑說,當時的藝術家抵達巴黎後,「大多會選擇進入知名藝術家的畫室,作為申請正規藝術學院的準備,林風眠和徐悲鴻都是這樣在巴黎踏上學藝之路。另如常玉等人,則喜歡在蒙巴納斯區的咖啡廳流連和在著名的大茅屋畫室練習人體寫生。咖啡廳正是藝術家們交流的場所,而大茅屋則有模特兒可作素描練習,許多現代藝術大師都曾在此逗留。此外,他們又會走遍巴黎的大小博物館,或到其他歐洲國家參觀各地藝術作品。」
文 陳嘉文
圖 受訪者提供
編輯 沈可媛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在中法兩國慶祝建交五十年之際、習近平在巴黎談及「中國睡獅已醒」前夕,林風眠的學生、著名畫家朱德群繼吳冠中和趙無極後,上月尾在法國逝世,有人說,這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終結。
師夷畫技以制夷
「法國五月」今年在兩個月內舉行逾120項文化活動,當中「巴黎.丹青」展覽尤其矚目。這當然並不是由於近百幅展覽作品的畫家相繼去世才變得可觀,事實上,在法國體驗新生活的中國畫家,嘗試從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解放出來,在巴黎做裸體習作、街道素描,每一幅都是有趣的實驗品與充滿張力的藝術品。「像潘玉良的裸女畫,明顯是受到蒙帕納斯(註)的氛圍所影響。不過若你仔細看真一點,你會發現畫上的筆觸其實有很深的中國畫色彩。」借出部分展品的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Eric Lefebvre說。
別具特色的混血畫風
「在20至30年代,很多中國畫家抵達法國,最主要是因為教育政策的幫忙。」1915年,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在巴黎組織了「勤工儉學會」,以「勤於作工,儉以求學」為目的,號召青年去法國半工半讀。從1919年3月至1920年底,先後有17批、超過1600人赴法。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常玉等,都是這個時候到法國的藝術家。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解釋﹕「19世紀末,來自西方的壓迫和國內的訴求,把中國一舉推向改革之路。為了回應『救亡圖存』的燃眉之急,一些國內的有識之士起了牽頭作用,他們提出『洋務運動』作為『變法維新』和振興中國的道路,這成為了救國的要務。在這個背景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感召下,大批中國畫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遠渡重洋。」
不過他們沒有長期留法,1924年,中國大革命運動興起,大批先進分子於是回國。「他們多數選擇回國投身教育。這群年輕和充滿使命感的畫家回到中國後,不單在引進美術思潮、推動油畫發展和國畫改革上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又在國內興辦美術學校,進一步培育新一代的畫家繼承其赴法的志向。」二戰後來法國的年輕藝術家,其實很多都是他們的學生,例如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
註﹕蒙帕納斯區位於巴黎塞納河畔以南,法國大革命後,一度成為尋歡作樂之地,舞廳、酒吧、咖啡室,遍地花開。在瘋狂年代,不少畫家和作家像畢加索、海明威等,都常流連蒙帕納斯,是歐洲獨特的文化、藝術中心。
「巴黎•丹青—— 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展」
日期﹕6月20日至9月21日(逢周四休館)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一至五)、上午10時至下午7時(六、日、公眾假期)
票價﹕20元(逢周三10元)
地點﹕香港藝術館中國書畫展覽廳
(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
查詢﹕2721 0116
兩代畫家 各有所成
留法的經驗影響中國藝術家的畫風,而這對於當時的中法兩國的藝壇有新的啟發。「從他們的作品看,第一代畫家對於中國藝壇的影響比較深,而第二代畫家則在法國藝術舞台上顯露出他們的重要性。這不是由於他們留在法國的時間比較長,而是因為50年代的法國藝術世界比較接受中國藝術。」而他們所受的影響,並不止於在畫風上,「他們學習了法語和新文化,當我們看他們寫關於藝術的論文時,可以看出他們有了世界性的藝術歷史知識,他們看中國文化的視角也不同了」。
巴黎作為20世紀東西藝術家的集中地,其實當中除了中國,尚有很多是來自不同國家。他們大多同在法蘭西藝術院或其他自由工作室一起學習,經驗大體上是沒有大分別的。不過,Eric說,中國藝術學生所反映出來的巴黎體驗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對於自己國家的文化有高度意識,所以作品大多遊走在中西之間。」
這次的展覽,參展畫作來自的畫家有林風眠、徐悲鴻、常玉、潘玉良、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當中有些是珍品之中的珍品,Eric說,例如林風眠關於宗教的畫作。翻查資料,在文化大革命時,林為了自保,自己親手銷毁了大部分畫作,據說方法是把畫作全浸到浴缸,然後用雙腳踐踏至體無完膚。
留學生活追蹤
司徒元傑說,當時的藝術家抵達巴黎後,「大多會選擇進入知名藝術家的畫室,作為申請正規藝術學院的準備,林風眠和徐悲鴻都是這樣在巴黎踏上學藝之路。另如常玉等人,則喜歡在蒙巴納斯區的咖啡廳流連和在著名的大茅屋畫室練習人體寫生。咖啡廳正是藝術家們交流的場所,而大茅屋則有模特兒可作素描練習,許多現代藝術大師都曾在此逗留。此外,他們又會走遍巴黎的大小博物館,或到其他歐洲國家參觀各地藝術作品。」
文 陳嘉文
圖 受訪者提供
編輯 沈可媛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