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霓虹褪色 老師傅盡燃餘暉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06日 21:35
2014年04月06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曾幾何時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照亮維港夜景,見證香港繁華,可惜如今「不夜天」依舊,但昔日霓虹燈已擋不住時代洪流,漸由幻彩激光和大型屏幕廣告取代。霓虹燈工業步入夕陽,但見證行業半世紀興衰的霓虹招牌老師傅劉穩仍未言休。穩叔說,最輝煌時曾參與製作樓高20多層的樂聲牌街招,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雖然該招牌已拆,他近年改為中環蘇豪區酒吧等「新客源」製作西式招牌,公司甚至轉戰澳門,繼續找尋舞台發光。


西九管理局為籌備M+博物館,開始蒐集具本土特色藏品,不少物品蘊藏濃厚集體回憶,惟在城市發展中逐漸失去。M+近期舉辦霓虹燈照片網上展(neonsigns.hk),並獲捐贈兩個霓虹街招,折射出霓虹燈文化在本港褪色,只能在博物館中尋。


1950年代本港霓虹工業開始興旺,眾多海外品牌進軍本港,金舖、當舖、鐘表、香煙、食肆、電器的霓虹招牌,在街頭上空百花齊放,興盛期持續30多年。


製作遍全港 逾20層招牌打入世界紀錄

「霓虹街招對以前香港作用好大㗎,酒樓要整大招牌,正如開時裝店點解要裝修輝煌,就係要吸客。」已75歲的霓虹招牌老師傅劉穩,入行54年,他憶述,當年每月平均至少做兩至三個大型街招,「一班師傅日日做10幾個鐘,每日做到無停手」。經他之手製作的霓虹招牌遍佈全港,有珍寶海鮮舫的龍型霓虹燈、上環信德中心和銅鑼灣皇室堡上的街招,但要數到他最自豪「代表作」,是1973年建成、樓高20多層覆蓋彌敦道一幢大廈整幅外牆的樂聲牌街招,該處前身是普慶戲院、現為逸東酒店。穩叔指出,這堪稱是當年最大的霓虹招牌,更曾打入世界健力士紀錄大全。


穩叔當年從家鄉廣東來港發展,後經友人介紹,18歲時「膽粗粗」在中環鴨巴甸街的「袁九光管」拜師學製霓虹招牌,時至今日穩叔仍記得師傅叫李童,隨後才輾轉多間霓虹工廠任職,最終落戶「南華霓虹燈電器廠」工作至今,一做便40多年。


LED出現 夕陽行業青黃不接

1990年發光二極管(LED)燈箱出現,令霓虹工業由盛轉衰,穩叔淡然說,「每樣嘢都有淘汰之日」,指出霓虹燈光「柔和養眼」,LED燈則較刺眼,但勝在人工便宜。他慨嘆,近年同行不是轉行就是退休,業界更大困境是難吸引新血入行,「第一次整你會覺得幾得意,但因為要自己一個好專心整,做得多,自然覺得好枯燥、苦悶」。他說,過往曾收徒,但徒弟每當學有所成便另謀高就。他無奈稱,這門工藝唯有被淘汰而失傳。


1953年由譚華正博士創立南華霓虹燈電器廠,踏入21世紀亦與時並進,第二代傳人譚浩瀚說,雖然現時仍會堅持繼續製作霓虹招牌,但同時接單製作各類招牌或外牆燈飾。他說,近年不少藥房招牌選擇用LED燈箱,另邊廂,中環蘭桂坊和蘇豪區的餐廳和酒吧,以至澳門市場,則成為霓虹燈新客源,皆因不少外籍店主對這門工藝有情意結。


租金升租約短 店主不願打「金漆招牌」

霓虹燈工業式微,譚認為關乎本港店舖租金高企,「以前酒樓或金行有屬於自己舖頭,自然希望打造金漆招牌歷久不衰,但近年香港租金飈升,租約只得一兩年,店主唔願意用太多錢做一個街招」。加上去年9月港府實施「違例招牌檢核計劃」,開始清拆超出尺寸規限的霓虹招牌,令行業生存空間更小。但他認為此舉「最終會令香港變成同內地或台北差唔多,失去本土特色」。


明報記者 余瑋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