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驗樓見人心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06日 22:35
2014年04月06日 22: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渠務署長所謂二百年一遇的暴雨夜翌日,詹sir詹濟南被傳媒召到現場觀察。


他說,其實單看瀑布,就知道是爆水管,「爆玻璃不會漏出這麼大量的水,只有收集水的水管才會這樣誇張。」


這十年來,詹sir是傳媒朋友的寵兒,每逢有新樓盤落成,他總第一時間入單位驗樓,替樓盤質素評分。


人人說詹sir有膽識,敢在老虎頭上公然地叮蝨子,這天訪問,他沒提及與發展商的恩怨,只道也收過不知名的恐嚇電話,「做得這工作,就預了會得罪人。」


業界尊他是香港第一個專替小業主收樓時看有什麼地方要執漏的驗樓師,決心要走這條路,他當年是抱着一個疑問:為什麼沒人替小業主發聲?

漏水——最易走漏眼

詹sir把駕來的車停好,就立刻給我打電話,說剛從荔枝角驗樓趕過來,「這陣子都在西九一號開工」。旺季時,他每天跑幾場,駕着車走遍全香港,高峰時一個月有過百單生意,「面積小的單位,大約需花一小時,大單位如獨立屋,可以做足兩天」。除了接生意上門幫忙驗樓,詹sir也會受傳媒之邀查驗不同樓盤,給單位打分。門、窗、地板、天花、磁磚、油漆、泥水,統統逃不過他法眼,「一般業主通常着眼於牆壁有沒有刮花,濕濕碎碎的找到一大堆,但最重要的就走漏眼,例如漏水」。窗戶漏不漏水,不下雨怎知?「看得出的,但不容易。我開班教驗樓,只是講漏水都要講六小時。」這樣跑生意、上電視的日子,今年已是第十四年。


科文做到工程監督

「驗樓師」其實是傳媒起的名,驗樓是工程監督師其中一環的工作。未自創驗樓師這工作之前,詹sir是一名工程監督師,再之前,他在地盤工作過,做過「墨斗」(平水員),也做過「科文」(地盤管工),對於建築工程可以說是經驗豐富。


詹sir生於六○年代,家中兄弟姊妹多,他排行最小,小時候住在大坑一個四百呎的唐樓單位,最高峰時家裏塞了十三人。可是這個孻子並不是嬌生慣養那一種,當時的大坑未變身中產區,他說自己是「窮等人家出身」,中學未畢業就在地盤做工,幫補家計。雖然說是「有工就做」,詹sir說,「我都鍾意起樓」。「那個年代,做三行,師傅尊稱,有他們隆重其事的師傅誕,修橋補路,是高尚行業」。今時今日,我沒聽說過有年輕人說志願是做三行,「家做地盤,畀人鄙視㗎」。


「有無搞錯」瞞不過一雙法眼

八八年,詹sir在理工的土木工程系畢業,挾着做過墨斗和科文的經驗,熟悉地盤工序的規劃調配,開始投身工程監督。「例如假天花裏,又燈又冷氣,要安排哪個工序最先開工?」他指着咖啡室裏的假天花解釋科文的工作,「我一定係電燈佬行先,電線唔濕得。然後就到冷氣佬,然後消防佬,然後水喉,最後才做假天花。若先做冷氣,機器又大又礙地方,安裝了,電燈佬怎鋪線?」至於工程監督,則是替發展商監督承建商的工程有沒有問題,也常常要到地盤視察,不同於科文的是,工程監督會打領帶。


說話不負責任 執漏之處多的是

工程監督做了六年,監督過九龍最大型商場海港城的落成過程,九三年,他與太太移民到美國,「其實我不想移民。不過那個年代,有得移民而你不移,是有壓力的」。在彼邦,做不回老本行,找一份用母語的工作比較容易,就在一份華文報紙做記者,飲食、地產、維修、汽車,題材廣而雜,一星期寫四篇。「在外國,始終是小眾,沒有前景。」於是,香港回歸那年,詹sir帶着太太和在美國出生的女兒,回歸香港。


詹sir說,在移民以前,已經有替小業主驗樓的念頭,覺得絕對有巿場。「有時替朋友去收樓,查驗到很多要修補的地方,常心想:有無搞錯。」九七年,他回流不久,在將軍澳買下樓花,兩年後收樓那天,聽代表發展商交樓的人說了很多不負責任的說話。他突然看清楚,賣樓的人其實存心把小業主玩弄於股掌之中。「他不知道我是工程監督師,我入到單位,批盪是『樸』的、水喉的閘掣無法完全關上,他竟然說,沒錯,都是正常的。廚房的地台是倒斜的,他說,這是設計!」詹sir啼笑皆非,但故事當然還未完結,還有門鎖是爛的、門腳崩了一截,還有窗台的外簷剝落……「我給他卡片,他立時無言以對。」詹sir要他把大門換新的,他的回答,雖然仍然留難,但聽起來終於有邏輯,「門是有的,不過沒有油漆師傅。」詹sir沒好氣,寧願要原有木色,在表面髹上力架就收貨,「所以我住的那層,每一伙都是白色大門,唯獨我們是木色」。最後,要他們執漏的地方不勝枚舉,「我自己親手打的defects list長達九張紙!」


創下樓盤評分法

九七前後,炒樓瘋狂,樓只求量不重質,人們不怕沒錢供樓甩不到手,只怕爭不到一間半間來投機。「基本上建什麼垃圾樓都會賣清,未入伙已轉了幾次手、賺了幾轉錢。」詹sir入伙不久,千禧年,建造業巿道不景,在兩年內被辭退了三次,「三間公司,做了又炒,做了又炒。把心一橫,就自己創業」。開業期間,他曾到地產代理的網頁留言版留言,推銷業主僱用獨立驗樓師有什麼好處,「凌晨三時上載,早上九時已被網頁管理員刪掉」。「廣告」只曝光六小時,卻竟然有人留意到,還要是一個記者,「就這樣,做了第一個訪問」。雖然開始有人認識,但生意不多,直至三年後SARS。「樓價一直跌了幾年,至○三年到達最低點,不少年輕夫婦都有能力上車,那時候,百多萬就可以在將軍澳巿中心買到單位」。事業終於上軌道,除了到處驗樓,還開始開班收學生。不過讓詹sir真正聲名大噪的,是他把鑽研十年八載的樓盤評分方法呈現在電視觀眾眼前。


接過恐嚇電話 「做得呢行就預咗」

早在剛入行不久,詹sir說,有一次,他的上司被上級問起外面工程的進度,「成個地盤咁大,泥水、鬥木、地面……其實不可能用三言兩語講完。」上司被訓話一番後,在詹sir面前發泄說﹕「最好話個分數佢聽,泥水90、木門80!」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詹sir閒時就研究起來,想盡辦法把樓宇中複雜多元的建築範疇歸納分類,然後衡量什麼是建築工人做得來、什麼程度會讓業主滿意,再把質素量化,間中在現場用設計好的標準做實驗,十年來不斷trial and error。工種有輕重之分,扣分方法也有程度之分,計算範疇、評分標準仔細,「大原則是,明知故犯的、偷工減料的、茲事體大的,一扣就半數」。例如窗戶,窗框被刮花,扣五分;漏水的話,扣五十分。「一間屋,範疇有十二至十四種,根據重要程度計整體百分比,例如泥水佔整體百分之十。」如是者,他每個星期到不同樓盤,拿着同一個標準,逐一評分,電視觀眾開始留意到詹sir,當中包括發展商。詹sir說,多年來沒聽過發展商質疑他的評分方法,但他知道他們都很緊張。我問他,高層有人跟你說過嗎?「不用高層啦,低層都會投訴我說﹕『詹sir你累得我好慘,你昨天說只有50幾分,我一朝早就被阿頭罵了一番!』」觸動了建造業神經,得罪的人上至上巿公司主席,下至地盤工人,還有很多無法想像會觸及的人,長久以來,詹sir驗樓都經常遇到阻撓,「最常是大廈管理員處處留難」。恐嚇電話、短訊都收過,但他說不太擔心,「做得呢行就預咗」。


發展商名氣大 質素不一定好

詹sir為升斗巿民發聲的使命感,除了激發於九七年買下的爛樓花,他還跟我說了一個故事。「中學畢業那年,有一晚,寒風凜冽、細雨綿綿,我經過小時候讀過的小學。看着學校屋頂的十字架,一直在想將來要做什麼,忽然閃過這念頭:為社會努力,為下一代奮鬥。聽上去,好像好有理想吧?但其實對住十字架說的話,早就忘了。後來從理大畢業,中秋後一兩天,我正在想,要找什麼工,想像怎樣的一個美好將來,走呀走,又走到小學那個十字架下,才突然醒覺:咦?好像曾經有諾言許下了。」他說,不必把他想得太正義,「為社會努力,為下一代奮鬥,口號嚟㗎咋」,他所做的工作,自己拚命努力做,對得起自己,回報也不少,「自己沒有蝕底過」。


成立香港驗樓師學會

不過,十四年來,最大的成就,大概是看見樓盤質素一直在提高。「跟二○○○年交的樓,相差好遠。」他說,不少發展商的取態是正面的,願意投放更多資源改善質素,「由○四年第一次公開評分,某些發展商的評分一直爬升,由最初50幾分,幾年間可以上到90幾分」。這兩年,詹sir成立了香港驗樓師學會,頒發建造及裝修業優秀大獎,兩年來得獎的發展商都沒大變動,「做得最好的,的確能保持他們的高水準」。巿民亦是知道的,寧願多付兩三成樓價,至少將來毋須不停地維修。「買樓原來也有fans,有些人買樓,買來買去都是那一間發展商的樓。」


雖然發展商比以往更願意花資源在提升質素,有些做出來的效果卻不大顯著,「意願下達不到執行的最底層,中間有斷層,而有的人收了額外資源,做事卻繼續馬虎話之你」。另一個問題是,很多判頭仍然只重量不重質,投標依然是以價低者得的規則,判頭就繼續用盡方法壓低成本。「有發展商高層問我,得獎的屋苑僱用什麼判頭,目的是想起用他們。若講求質量的話,其實一定有巿場,這才是正途。」


當然,除了判頭,發展商當中也有不思進取的。訪問前一天,詹sir去驗樓,樓亦是有名的發展商建的,但質素一直沒有口碑,結果,這樓盤依然是一如以往的低分數,「典型的三漏一塞!」


文 陳嘉文

圖 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