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港矛盾近年愈演愈烈,其中新移民政策更是當中最具爭議性的一環。要化解當前矛盾,我們有必要理解香港市民對新移民觀感的特徵,筆者從系內同事早前的電話問卷調查中取得相關數據,在此跟各位讀者分享幾點觀察。
首先,不是所有內地來港新移民都不受香港社會歡迎的。調查顯示,香港人對高技術新移民的接受程度遠比低技術的高。從圖表一可見,受訪的市民中,有近六成贊成從內地引入更多高技術移民來港,相反,對低技術移民持相同意見的則只有不足一成半(圖表二)。可能有人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出奇的現象,但不要忘記,對同樣擁有高技術或學歷的本地人而言,高技術新移民往往會加劇相關行業的職位競爭;另一方面,低技術新移民亦可填補社會基層工作的勞動空缺,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及通脹壓力。因此,理論上,高學歷的本地受訪者應傾向支持引入低技術而非高技術移民。然而,調查發現,受訪者對高技術新移民的偏好並不受他們自己的教育及職業背景影響,甚至在某程度上,受訪者的教育水平及收入愈高,便愈傾向支持高技術新移民。例如,在擁有大專學歷的受訪者當中,百分之六十四支持更多高技術新移民來港,而反對更多低技術新移民來港的,則有百分之八十五。
此現象的詳細原因有待研究,但其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似乎是香港市民對低技術人士的成見。調查發現不少受訪者視低技術新移民為公共財政(特別是社會福利)的負擔,而這點在早前終院裁定限制來港不足7年新移民領取綜援違憲後社會的強烈反彈中亦得到印證。當然,低技術新移民不受本地居民歡迎,香港並非特例,類似的結論在政治學者Hainmueller及Hiscox(2010)對美國民眾的調查中亦可找到。重要的是,這種視低技術新移民為財政負擔的觀感往往並非建基於客觀情况。例如,在美國,對移民提供較少福利的州份的民眾並不比提供較多福利的州份對新移民更友善。香港的情况亦非常相似,雖然近年中港矛盾似乎愈來愈激烈,但統計處的數字卻顯示新移民不論教育程度及勞動參與率其實都在不斷上升。
釋放新移民勞動力
港府要多下工夫
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出為在職貧窮戶提供額外津貼,以鼓勵低收入非領取綜援家庭工作,是正確的一步,但要全面改變港人對低技術新移民的負面觀感,在缺乏單程證審批權的情况下,港府似乎仍要再在釋放新移民勞動力上多下工夫。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首先,不是所有內地來港新移民都不受香港社會歡迎的。調查顯示,香港人對高技術新移民的接受程度遠比低技術的高。從圖表一可見,受訪的市民中,有近六成贊成從內地引入更多高技術移民來港,相反,對低技術移民持相同意見的則只有不足一成半(圖表二)。可能有人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出奇的現象,但不要忘記,對同樣擁有高技術或學歷的本地人而言,高技術新移民往往會加劇相關行業的職位競爭;另一方面,低技術新移民亦可填補社會基層工作的勞動空缺,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及通脹壓力。因此,理論上,高學歷的本地受訪者應傾向支持引入低技術而非高技術移民。然而,調查發現,受訪者對高技術新移民的偏好並不受他們自己的教育及職業背景影響,甚至在某程度上,受訪者的教育水平及收入愈高,便愈傾向支持高技術新移民。例如,在擁有大專學歷的受訪者當中,百分之六十四支持更多高技術新移民來港,而反對更多低技術新移民來港的,則有百分之八十五。
此現象的詳細原因有待研究,但其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似乎是香港市民對低技術人士的成見。調查發現不少受訪者視低技術新移民為公共財政(特別是社會福利)的負擔,而這點在早前終院裁定限制來港不足7年新移民領取綜援違憲後社會的強烈反彈中亦得到印證。當然,低技術新移民不受本地居民歡迎,香港並非特例,類似的結論在政治學者Hainmueller及Hiscox(2010)對美國民眾的調查中亦可找到。重要的是,這種視低技術新移民為財政負擔的觀感往往並非建基於客觀情况。例如,在美國,對移民提供較少福利的州份的民眾並不比提供較多福利的州份對新移民更友善。香港的情况亦非常相似,雖然近年中港矛盾似乎愈來愈激烈,但統計處的數字卻顯示新移民不論教育程度及勞動參與率其實都在不斷上升。
釋放新移民勞動力
港府要多下工夫
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出為在職貧窮戶提供額外津貼,以鼓勵低收入非領取綜援家庭工作,是正確的一步,但要全面改變港人對低技術新移民的負面觀感,在缺乏單程證審批權的情况下,港府似乎仍要再在釋放新移民勞動力上多下工夫。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