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碩﹕研究生教育與就業的省思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19日 06:35
2014年03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今年的人大會議討論中,江蘇省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一席話引爆了會場,她說,「總理在報告裏說要創造就業崗位。但我認為就業崗位並不缺,缺的是適合崗位的人……」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亦隨後「發難」,直指「現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大專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著作層出卻少具學術價值

以上兩名人大代表的言論正好點到了內地研究生教育與就業方面的「痛處」。中國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一點就是,研究生學術不精。之所以叫「研究生」,是接受了長時間專業教育後,在研究能力方面達到一定的程度。但實際上人們看到的卻是,無論是在哪一些學科、哪一個領域,真正有所創新有所建樹的研究生鳳毛麟角。每年,各個高校各個學科都有大量著作層出不窮,但是真正源自作者的觀點結晶、思想表達的少之又少;期刊、網絡上的研究型論文層出不窮,然而有多少真正具有學術價值和應用指導意義?值得思考。


心理質素與高學歷不相符

第二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每年都會在媒體上看到關於××名牌大學××博士或××碩士跳樓自殺的報道。名牌大學尚且如此,普通大學又會怎樣?顯然,研究生的低心理質素是與這一群人的高學歷不相符的。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普遍尚未成熟,甚至有些人的人格不夠健全。可以看出,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教育是否對這樣的現實負有責任?心理素質教育在整個研究生教育當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這些都是值得人們反思的。


我們通常把學術能力稱為「做學問」的能力,把心理、思想、人生態度方面的問題叫做「做人」的問題。現階段的研究生教育在做人和做學問兩個方面都是不成功的,那麼教育究竟做了什麽?


當前內地研究生的課程採取大班形式,仍然沿用本科的那一套「教師上面講 ,學生下面記」的填鴨式教育模式。甚至一些高校的一些專業給研究生開設的課程與本科生有相當高的重複度,授課內容也停留在本科階段的內容。研究生學習成了一個「溫故而不知新」的過程。


研究生與本科生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學生在研究生階段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具體的研究方向,拜某一導師門下針對性地學習。所謂「名師出高徒」,導師的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了學生的水準。


導師數量短缺水平參差

然而中國目前高校的現狀是,擴大招生導致學生數量激增,導師數量緊缺,供不應求的狀態導致教師隊伍水準參差不齊。有網友評論中國高校研究生導師時,對導師的評價是「有水平的沒時間,有時間的卻沒水平」。導師水準的參差不齊也造成了研究生質素的參差;在導師的選拔上,往往是「內部消化」,有的教師缺乏帶研究生經驗,有的甚至不具備帶研究生的資格。


在過去的10年裏,內地的研究生數量已經增長了近10倍。這樣龐大的增長速度,也令就業市場的需求方過度拔高自己的需求,本來專科生可以幹的事,非要招本科生,本科生能幹的事,非要招研究生,也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生的學識與能力資源浪費。當然,根據供大於求的市場規律,研究生的供求價格(即工資待遇)也受到很大的影響。研究生的盲目擴招,也造成了一個導師帶幾個,甚至10幾個研究生的現狀。據說,有的研究生只是充當了導師的廉價勞動力而已。處於「散養」出來的研究生質量如何,大家可想而知。


高等教育不應「多快好省」

當然,研究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還在於數量的過剩以及「含金量」的嚴重不足。筆者認為,教育的管理者應該仔細檢討一下,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的列車不能只圖「多快好省」,畢竟,教育的產品不能是「批量化生產」的好學生,而應當是個性張揚的年輕個體,是集青春與智慧為一體的國家精英代表,是支撐整個民族與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作者郵箱:larryhuangshuo@gmail.com)

作者簡介﹕內地時事評論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